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春联及历史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的春联及历史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为什么要发明对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让春节更喜庆,便下旨家家户户门上都必须贴上一副春联。等到他微服私访的时候,却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十分生气,便命士兵把他带到眼前质问他:“皇帝下令让大家都贴春联,为何你家没有贴?”
男子望着站在院子里的一群人,十分懵逼:“你们都是谁啊,为啥在乎我写没写对联啊?”
但这句话男子只敢放在心里,不敢说出口来,他生怕自己说错话会惹祸上身,男子战战兢兢地回答道:“我就是个阉猪的人,字都不认识几个,实在是写不来对联。加上生意惨淡,请不起识字的先生帮自己写对联,故而才没有张贴对联,并非有意违抗皇帝陛下的命令。”
明代之前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朱元璋是如何在民间广为推广的?
其实朱元璋自己喜欢写诗,虽然朱元璋没上过几天学,当了皇帝之后便在皇宫门口贴了自己写的对联,王公大臣也纷纷效仿,老百姓一看也想效仿王公大臣,由于害怕官府不敢明目张贴,朱元璋知道后便下令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张贴春联由此便流传至今。
春联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时春联便由“桃梗”演变而来。史书《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需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算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与普及,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自此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由于古时的一国之君,所说便是皇命,即为圣旨。此后每逢春节,各家各户都需贴春联以贺新年,喜迎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在明代之前,春联叫“桃符”,最早出现在九百多年以前,那时“桃符”是用桃木做成人的样子,放在门的两边,用来辟邪,使鬼神不敢来打扰。也叫“门对”、“春贴”。
民间真正兴起贴对联,还是在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的事。因为他自从登基后就勤政爱民,心里时刻想着天下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岁末,朱元璋决定微服私访亲自去看一看民间的真实情况。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朱元璋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出宫体察民情。
可是朱元璋走到午门时,他忽然想到,朝廷无主,如果群臣来上朝可怎么办呢?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就在午门写了一副告谕群臣的对联:“过年不朝回乡去,开春奏来民里情”,横批是:“与民同乐”。
这天五更,群臣照样上朝奏事,到了午门后,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等了好一会儿,还是不见午门打开。等到天明后,文臣武将才看清午门书写的御笔对联,一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个个赶紧打道回府,带着家眷离开京城回家过年去了。在故乡,官员们走门串户,体察民情,询问疾苦。这种做法,树立了官员勤政为民的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年过年时,一些王侯显贵的大门也效仿午门,贴上了吉庆的春联。
后来,平民百姓对做官之家的春联非常羡慕,只是觉得自己不是朱门人家,不敢效仿。朱元璋知道后,传谕全国,过年时,举国上下不分贵贱,家家户户都可贴春联。从此以后,过年贴春联的风俗在民间普通推广,而今,我们还在继承这个传统,用贴春联的形式来欢度新春佳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春联及历史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春联及历史分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