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图片

kodinid 3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洧川明朝之前的旧址在哪里?
  2. 为什么明朝历史上大多数时候没有发生过黄河绝口?
  3. 我姓本,蒙古尔土族哪位历史大咖知道这个姓的由来?万分感谢?

洧川明朝之前的旧址在哪里?

     据史料记载,古城原址在洧水南岸的宋楼镇,隋唐时期称洧州,金代设立洧川县,距今已近800年历史。后因洧水暴涨,县城屡遭冲淹,遂于明洪武二年搬迁至北岸高地。

为什么明朝历史上大多数时候没有发生过黄河绝口?

明朝历史也有多次黄河决口,有史为证。

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图片-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

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取遏制北zhidao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回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

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答,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

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图片-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要原因是元朝的时候帮它治理好了

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黄河,元朝时期黄河经常决口,导致下游百姓经常流离失所。元朝朝廷为了治理好黄河经过多次大工程,元初时就派郭守敬治理过。

元末农民起义也是因为黄河而起,当年韩山童的白莲教***就混在几十万修黄河的民夫中,在黄河边上埋下一只单眼石佛。当着民夫的面把它挖出来,他对民夫说:石佛一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本来元朝对中原百姓的压迫就很深,被白莲教一煽动,就变成了一场反元的大革命。所以到明朝时基本黄河没有再大规模决口了。

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图片-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

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

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

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百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黑羊山决口,向东经过了开封府的北面五里的地方,然后又折向东南,流经陈州、项城、太和、颜上,在东面的寿州正阳镇流入了淮河“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先是在新乡八柳树决口,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冲过了张秋,流至张沙湾,破坏了运河航道,最终东流入海。其后黄河又在荥泽孙家渡决口,洪水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流入了淮河。明

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度,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问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

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
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

潘答季驯***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专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

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

明朝黄河也是经常决口啊,何来大多数时候没有发生过黄河绝口。

我姓本,蒙古尔土族哪位历史大咖知道这个姓的由来?万分感谢?

本姓源于外蒙,原为鞑靼族姓木,为朝中大官,元末犯满门抄斩之罪,携整个家族迁至中原,为免杀身之祸,并取不忘本之意,添一为本,僻居洧[河南洧川]南,并在河南长葛形成“本庄”,目前河南长葛约2000人。

另一说法。本姓原本是朱元璋之后。在明朝末期犯满门抄斩之罪,皇室中只剩兄妹两人被救出,妹妹嫁于一周姓人家。此后兄妹更姓换名。将‘朱’字中一小撇去掉,表示反清,不留辫子。又将一短横移于木下于是就是本姓,其意思为不忘本。在我们家乡每年清明时有本氏家族团聚之会,并且展示我们祖先从军作战时的丝绸图画。我们的家谱是:元、........ 有、德、大、成。由于我是最后一辈是成字辈,前面的就忘记了,回家了再问长辈补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洧川县历史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黄河 决口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