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崇祯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崇祯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644年重大***?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西天命三年,大西大顺元年。
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2月8日,李自成建立“大顺”国,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
4月25日(农历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三月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飞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也是农历三月十九。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大一统政权结束,南明开始。
6月4日,李自成退出北京。
6月19日,在明朝残余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
公元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北京明军不攻自溃,19日李自成率兵开进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
晨兢夕厉、宵衣旰食的崇祯怎么没把大明从危殆边缘拉回来?
崇祯皇帝兢兢业业?他就是突然当上皇帝,什么都不会,瞎胡闹的。
在明朝如果朱元璋称最努力的皇帝,那崇祯一定是第二,但是崇祯的兢兢业业、仁政爱民更像是什么都不懂的瞎胡闹,都是崇祯为了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明君。
为什么这么说呢?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早期根本不是皇储,虽然他出身在汉室但是母亲地位低下,根本没有什么权利可言,最终在太子继位皇帝之后被册封为信王,成为一个悠闲的王爷。
但是上天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在其哥哥明熹宗继位七年后突然驾崩,由于明熹宗并没有子嗣,所以朱由检临危受命登上皇位,此时的崇祯仅仅十七岁。
上面也讲了,崇祯从小就地位低下,皇帝也没有选择大力辅佐他,所以崇祯并没有一个像张居正这样的好老师来指导他该怎么管理国家,但是偏偏国家这时候最是危难,明朝这时候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好在崇祯知道自己有先天的不足,所以在位期间是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明朝还有一个跟他同样努力的皇帝叫朱元璋,但是不同的是现在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就算崇祯再怎么努力也弥补不了前几代留下的祸患,并且因为这些原因让他病急乱投医,最终却是越走越错。
崇祯虽然兢兢业业,但是其自身缺点还是很多的
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大起义。
明后期,地主兼并土地空前严重,王公勋戚和地主豪绅疯狂兼并土地,大多数的农民相继失去土地。
明朝末朝,赋税沉重,正赋之外,先加辽饷,后加剿饷和练饷。贫苦农民沦为地主的佃农,雇工和奴婢,或成为流民,饥民。佃农所受剥削更加苛重,人身自由受到束缚。沦为长工和奴婢的农民,无论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失去了自由。
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对城市工商业的掠夺。城市爆发了反矿监税监的浪潮。很显然,全国城市居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主要是由于明朝***加强对城市工商业者的掠夺造成的。
除此以外,东林党人与宦官争斗激烈。东林党与其他朋党之间也有矛盾。后来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愈演愈烈。
最严重的是明末农民大起义。崇祯初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西爆发。最著名的两支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明***感到是心腹之患,大于满族人的威胁,于是把明军主力从辽东抽回镇压起义军,这又削弱了北部边防的力量。
此时的明王朝已是顾此失彼,风雨飘摇,崇祯皇帝就是晨兢夕厉,宵衣肝食,也是无力把大明从危殆边缘拉回来,大明气数已尽,任何人也无力回天了。
自古以来,多是庸君惰主对一个王朝做个收尾,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却不算庸君之列,相反,这位皇帝单从担任皇帝这个职务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他就是明朝皇帝崇祯帝。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由这句话描述崇祯帝的话,就可看出,崇祯帝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工作狂皇帝,什么吃喝玩乐,他压根儿都不感兴趣,就乐意在那工作,不分昼夜。
可是,这样的一位皇帝,怎么就为明朝收尾了呢?怎么就没把明朝从灭亡的路上拉回来呢?
关于这个问题,什么说法都有,比如朝堂党争、国库空虚、内忧外患等等。
当然,上面说的原因,不能说是胡扯,毕竟当时的明朝确实官员素质不是那么优秀,国库也确实没多少油水,内忧外患也是十分“热火朝天”的,可这些比起崇祯皇帝本身,都不算是主要原因。
毕竟客观原因再多,当时的天下还是明朝的,统治者还是崇祯帝,官员、百姓、军队,明面上还是明王朝的,外人想要颠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崇祯帝在位十几年,这个时间段可不算短,倘若崇祯帝真的要操作什么,这个时间段完全可以给他操作的空间,可是,最后的结果是明朝灭亡。
这里要说一下崇祯帝的性格,多疑也好,刚愎自用也罢,总之,崇祯帝没有一个好的大臣班底,或者说他不怎么会人尽其才,而且崇祯帝对人缺乏信任度,对于一个职务,存在频繁换人的情况。
崇祯帝在位期间,还经常做这么一件事,就是——下罪己诏,罪己诏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皇帝的检讨书,一个自我检讨,可是,在明朝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写一份检讨书没啥,显得有这个态度,可是,只写检讨,没有把政策落到实处,没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写再多罪己诏,也没有什么用。
崇祯帝作为当时明朝的核心领导者,没有发挥出他一个领导者的作用,领导者这位主观因素上出了问题,那么如内部农民起义、外部入侵、天灾人祸等客观因素,就实实在在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了。尽管崇祯帝真的是勤政廉政,是一位工作狂,可是挽救一个王朝不是单单工作拼命就行的。
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是可悲的,他想要把明王朝重新拉向太平盛世,想要力挽狂澜,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崇祯皇帝非但没有把千疮百孔的明朝修补好,反而随着这个王朝覆灭了。
不可否认崇祯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他在明朝众多的皇帝中可以说是一个异类,不好女色,节俭勤政,亲力亲为,但依然没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因为他并没有抓住明朝内部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士绅官僚严重剥削下层人民,皇族开支巨大,更增加了下层人民的负担,加剧了财政困难,崇祯想要缓解财政困难,没有想办法增加士绅官僚的税负,缩减皇族的开支,反而想出裁撤驿站等等歪招,让很多下层人民没了活路,其中就有李自成,百姓没有活路,只好造反,纵观崇祯一朝,阉党覆灭,代表官绅阶级利益的东林党坐大,崇祯政治素养不成熟,未能抓住主要矛盾,保障下层人民的基本利益,也未能平衡上层的各方势力,所做一切都是徒劳,最后煤山上吊,空留一句“文臣皆可杀”的怨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崇祯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崇祯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