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下历史明朝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七下历史明朝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明代“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是谁?
我国明代"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是郑和。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法名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明朝那些事儿》适合初中的学生看吗?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让初中生来看,还是比较适合的。
我说一下我个人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感受。
我系统性的看明史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的,在此之前,都是碎片式的接触明史,主要集中在朱元璋、朱棣、朱由检这三朝。
当年明月老师的《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非常好,时间线比较全面,内容深入浅出,加入了很多个人的研究和观点。
阅读时朗朗上口,非常容易理解,令人爱不释卷。
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就觉得对明史有了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间线基本理清。
后来又读了一遍,明史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也进一步丰满和具体化。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系统性历史普及读物是非常优秀的,对于从未接受过系统性阅读的人非常合适。
我正是在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对明史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开始细致化阅读的。
我娃五年级开始就在看了,而且非常喜欢看,看书还不够,还在喜马拉雅上听,吃饭听、上厕所听、甚至是写作业也听,因为写作业不让听,都不知道批评了几次,但还是防不住,我不注意,或者不在家,就在那听的没完没了,很痴迷。
每次到书店,教辅书占据绝大部分,而正经读书的孩子少之又少,我们说现在国家提倡大家阅读,尤其是孩子们的阅读,因此我们会看到各个机构所发布的推荐书目,从国内到国外,从小说到科幻,从低年级到高三复习,这其实都是在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就是引导我们去爱上阅读,有针对性地阅读。
我们再来说说《明朝那些事》,它出现的时期正是百家讲坛盛行的时期,也是人们对于历史很感兴趣的时期,这本书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因为这一类书都是由不知名的人写作,最终走红让大家所熟知的,这样的书籍风靡了整个互联网,借助互联网人们才会阅读《明朝那些事》《盗墓笔记》等书籍。
一本书适不适合,其实这个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这些书之间能不能有关联。我们说孩子阅读这些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应该说《明朝那些事》孩子们会很感兴趣,因为他会把复杂的知识用我们通俗的话表达出来,因此适合孩子们阅读,通过阅读这样的书,孩子们培养了对于历史的兴趣,那么她就会举一反三,会认真去关注历史,学习相关的知识。这也是这一类书为什么畅销的原因。因为这些书其实是对于我们所学知识的补充与拓展。
我觉得挺适合的。这本书我就是初中看的,觉得挺有意思,后来高中又看了一遍。其实这本书里讲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很多人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就如当年明月说的“写史即写人”,当年明月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理区域的范围?
在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从大明离开,驶向未知的大海远方,此时,在船上的众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他们正在进行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远航,他们的事迹,将载入史册,被世人传颂。而世人在提起这件壮举时,总会出现一个人的名字——郑和。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远航家,郑和与他的七下西洋,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靖难之役结束以后,朱棣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明朝经过朱元璋三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到朱棣手上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都市成为东亚的经济中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明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开展海外贸易,下令建造一支庞大的舰队,远赴西洋,而深受朱棣信任的郑和,被任命为正使。
永乐三年,郑和首次奉命下西洋。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西洋”与近代中国人概念中的“西洋”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指西方世界,前者却是指以印度洋为主的南亚和西亚地区。郑和七次下西洋,主要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部分地区活动,而它们在当时都被中国称为“西洋”。
在郑和下西洋以前,宋元两朝就已经存在西洋的概念。比如宋朝有一位犹太人“进贡西洋布于宋”,皇帝嘉奖他“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再比如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载:“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其实,这里的西洋都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而不是欧洲和大西洋。
明朝初期的西洋概念基本承袭宋元两朝,故而郑和下西洋里的“西洋”,所指地理位置没有较大改变。不过,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明朝对于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多,西洋成为一个热词,其指的具体地理范围也随之发生改变。专家向达指出,在郑和下西洋以后,“明代以交趾、柬埔寨、暹罗以西,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以至于印度、波斯、***为西洋”。除此以外,部分学者还认为,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与西亚国家联系密切,所以这里的西洋应当还包括部分西亚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紧密了东南亚和西亚各国与明朝的联系。郑和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舰队之多,兵力之壮,武器之强,而在于他奉行王道,坚持和平相处的原则。在途径麻喏八歇国时,正在与东王内斗的西王将郑和部分船员误杀,远洋舰队群情激奋,要求攻打西王。然而郑和极力克制,最终令西王心悦臣服,明朝的外交政策得以在西洋推行。
尽管郑和下西洋是一次政治活动,但它客观上还是促进了西洋和明朝的来往,有利于明朝和东南亚以及西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郑和下西洋,实在是一次伟大的远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下历史明朝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下历史明朝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