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政事堂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政事堂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政事堂的由来?
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然宰相。
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
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
唐朝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
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已由执掌封驳之权的门下省转至草拟诏书的中书省。
玄宗***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所设吏员,地位至重。在政事堂(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
唐前期为专人,肃宗以后改为轮代,以防秉笔宰相借执政事笔之权,独揽大权之弊。
唐朝政事堂是
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构
中国唐宋时期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唐朝政事堂
设立时间 唐宋时期
司职 协助皇帝统治全国
地位
最高决策机构
长官
唐代门下省所设政事堂与宋代所设政事堂有什么关系?
在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总揽全国大政的中枢决策机构,但至宋朝,政事堂只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国家的军事行政权和财务行***则分属枢密院和三司。也就是说宋朝的政事堂权力远远没唐朝的大,军事行***和财务行***被抽走了。 唐代门下省所设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 宋代所设政事堂仍称中书门下,与 枢密院并称“二府”。全称为中书门下政事堂,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其办事机构设于禁中。
唐朝张说为什么要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三省六部制,
中书定策、门下审核封驳、尚书执行。只是看起来很美。
相互制衡造成的一个恶果就是:决策效率低下。各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公文往来繁复,实事一件也干不出。
为了快速决策,刚开始是三个部门一起在政事堂,不定时地对某些事件协商解决。这种情况越来越频密,发展到最后干脆就“合署办公”。政事堂原本只是三部门会谈协商的地点名称,既然成了同一个部门,最后就改名为“中书门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政事堂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政事堂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