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杜甫生平和唐朝历史变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杜甫生平和唐朝历史变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四个时期的经历?
第一,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也是其诗歌创作的准备时期。
第二,10年长安困守时期(35岁至40岁),也是杜甫的诗歌创作开始走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时期。这就促使他逐渐接近人民生活,从而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秋雨叹》、《醉时歌》等现实主义杰作。
第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至48岁),也是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发展到高峰的时期。
在这两年中,杜甫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的名篇,如《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三首、《北征》、《洗兵马》、《彭衙行》等。第二年春,杜甫在被贬华州后,写下了传诵久远的杰作“三吏”、“三别”,成为诗人自己和整个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第四,“漂泊西南”时期(48岁至59岁),也是其创作的多样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三绝句》、《岁晏行》、《登高》、《秋兴》八首、《咪怀迹》五首等。这些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更多样化。不仅用古体写漂泊中的见闻经历,而且创造性地赋予律诗以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由于诗人老境萧条,情调悲怆,而忧国忧民之心不衰,便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独特风格。
第一个阶段是南北壮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 731 年)起,为了扩大眼界、结识名流,杜甫数度漫游,历时达十余年之久,其间他到过金陵、姑苏、浙东、齐赵一带。代表作:《望岳》。
第二个阶段是困居长安时期,长达十年。 杜甫到长安谋官未成,加之家庭突遭变故,生计日艰,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长安困守使杜甫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个阶段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曾陷贼,后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任命为左拾遗。代表作:《悲陈陶》《哀江头》《春望》《北征》《羌村三首》及“三吏” 、“三别”等
最后一个时期:759年7月杜甫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漂泊西南天地间”。旅居夔州期间,杜甫作诗四百三十余首,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其一生的高峰。大历三年(公元 768 年)正月,杜甫启程出川,三月抵达江陵。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不能成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杜甫生平和唐朝历史变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杜甫生平和唐朝历史变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