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谦在明朝历史的地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于谦在明朝历史的地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谦是历史上哪个著名人物?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是坏人吗明朝?
大好人,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明朝的于谦不是坏人,他是正直的人。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
于谦是明朝早期少有的净臣,忠臣。明英宗朱祈镇“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举进攻北京。于谦是主战派。组织军队民众誓死抵抗。终于击退也先进攻。保住了大明首都。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争之后。但战后由于代宗朱祈钰和朱祈镇的帝位之争受到***。于谦有一\首诗叫“石灰吟”建议看一下。个人认为也是其人一生写照。
朱元璋在位时于谦多少岁?
朱元璋(公元1328年一一公元1398年6月24日丿丿,于谦(公元1398年5月13日一一公元1457年丿。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于谦刚满一个月时,朱元璋刚去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于谦是明朝的续命者,土木堡之变后是于谦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又为大明朝续了近两百年的历史。
于谦生平4件重要事迹?
于谦是明朝末年的著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四件事包括:
一是他的诗歌才华横溢,作品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二是他在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时期,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为保卫祖国尽了自己的力量;
三是他尊重师长,谦虚好学,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至高无上,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明朝于谦的功绩究竟为何?
于谦(1398—1457年),字廷宜,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后在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功,于是被明宣宗朱高炽升任江西巡按。由于于谦在江西任职期间,政治清明,关心民生,所以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坐镇河南、山西两省。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也先首领率领大军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谁知在土木堡遭遇大败,军队死伤惨重,连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获。消息传回到京城,国家无主,一时间人心惶惶。当时绝大部分的大臣要求朝廷南迁南京,因为明朝是双首都制,所以很容就可以完成迁都工作。
在景泰帝即位后,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也先用英宗来要挟于谦,于谦这样回也先:“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见无可乘之机,只能是与明军大战一场,最终被于谦打败,带着英宗退回草原。景泰帝甚喜,于是给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回到草原后,见大明朝已经立新天子,英宗已经没有价值,不如用明英宗和明朝交换财物。就这样明英宗就被放回来了,明英宗回来后,被景泰帝囚禁南宫。这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再也无暇顾及明英宗了。于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趁景泰帝病重之机,突然发动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明英宗复辟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给自己正名的问题。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明英宗复辟的首件事就是恢复朱祁钰郕王的身份,把年号改为天顺。当然啦,还有重新整顿朝廷,巩固自己的皇位。
但是以于谦为首的抵抗派,在孙太后的支持下,力排南迁之议。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九月,在众臣请求下,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继承皇帝位,史称“景泰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谦在明朝历史的地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谦在明朝历史的地位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