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中央机构变化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中央机构变化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大秦朝中枢权力机构是秦始皇设置的大秦廷尉府。
大隋朝中央权力机构是隋文帝杨坚亲设的中书省。大明朝中央权力机构是明太祖尚书省,明太祖自胡惟庸案件之后废除宰相制。尚书省成为中中枢权力机构。大清朝最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最高权力机构。以上回答你满意么?为什么说明朝内阁不是正式机构?
在明代是否存在相权的问题上,应看到明代内阁制度与宰相比有两点不同:其一,内阁并非一代定制,在明代一直处于制度化的边缘。内阁从未被官方确立为正式机构和制度,此由《明会典》可证。
一方面,内阁影响皇帝决策的方式主要是票拟,而票拟是否生效取决于皇帝。所以,明代内阁没有类似于宰相的独立决策权,其运作依赖于皇帝。
另一方面,内阁阁员的正式职衔仅为诸殿阁大学士,其本职品级仅为五品。明代阁臣地位之所以高于六部百司,皆因其三孤和太子三师等加衔所致。无论三孤和太子三师,都没有指挥六部百司的权力,百官对内阁的认可度并非始终如一,内阁强势时更易遭外廷诸臣攻击,如万历张居正事例。
其二,明代内阁没有人事任免权和军权。明代人事任命,内阁可以应皇帝要求提出建议,但却无法决定,核心人事任免,由皇帝亲断或百官廷议奏取上裁,亦有由吏部任免的官员。然而内阁在人事任免上,却没有丝毫的主动权。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因为内阁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也没有固定的人数,当然更没有具体的分工!这样的机构当然不是正式的机构了!因为这个机构也可以没有人,比如万历时期,就出现过内阁空无一人的情况。当然内阁的权利还是很大的,有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利,可以说是一言九鼎!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秦朝:实行 三公九卿制.
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北宋:相权一分为三,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清朝初期: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雍正帝设军机处.
强化君权、助长专制,明朝内阁是如何成为中枢机构的?
这个问题问的好。只是有一点需要纠正,是因为强化君权、助长专制,才出现了内阁。而不是内阁能够强化君权、助长专制。
至于明朝的内阁成为中枢机构,我觉得这全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懒。
明初的时候,无论是太祖朱元璋还是成祖朱棣都是精力旺盛。但是精力旺盛归旺盛,一个出身草莽,一个就是武夫。但是国家大事千奇百怪,许多问题可能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可是他们都没有那种的文化底蕴。于是,便出现了大学士(看这个名字“大”的学士就知道必然是饱读诗书之人)。主要负责回答皇帝问题,已经一些***工作比如起草诏书、代写批复等。其实也就是秘书一类的工作,身份轻贵。但是离开了皇帝就什么都不是了。
之后,在文、宣两帝时期还好。之后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怠政的皇帝一个接着一个。所以,无所作为的明孝宗和明穆宗成为明朝中期的有为之君。大学士所在的楼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逐渐有了草拟意见的权利。也就是写上处理意见,然后由皇帝过目批“准”,此时也被称为“内阁”。明朝的科举制度非常残酷,能够成为内阁大学士的都是百炼精钢,所以他们草拟的意见大多皇帝都是直接批准。即使是号称“聪明绝顶”“性格刚强”的嘉靖皇帝在统治后期也几十年未修改内阁的意见。当然,明朝的皇帝也不是傻子,为了限制权利越来越大的内阁,他们还设有两个保险。一个就是内阁的草拟必须由皇帝进行披红。另外就是在内廷设立有太监们管理的司礼监和厂卫等特务机构以监控内阁。
“内阁”权势的巅峰,便是张居正当政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在前朝的时候,三省宰相互相牵制,皇权、相权互有消涨。张居正做首辅时期,万历皇帝年幼无法理政。所以将皇帝的“批红”改为了太后的“批蓝”。而明朝选妃制度,选取的都是小门小户的女子,见识不足,于是更要倚重“道德君子”的张居正。掌握内廷与厂卫的是太监冯保,则是和张居正处于同一战壕的战友(双方一起整垮了前首辅高拱)。于是,张居正在朝堂上真的是一言九鼎。但是一朝身死,便因为骄奢跋扈被清算。
之后内阁的权利基本也处于被制衡状态。有明一代内阁的大学士们及司礼监的太监们虽然时有强权,但是从未威胁到皇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中央机构变化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中央机构变化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