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上典型事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上典型事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衰落,除了节度使、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三个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什么原因?
对于唐朝衰落,不得不提到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使整个朝廷形势急剧恶化,几乎是突然之间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之后迅速爆发了农民起义,而且其爆发越来越多,势不可挡,加之过年干旱,外忧内患,朝廷权力的迅速越来越弱,各路军阀大量割剧强佔土地,迅速开始了藩镇割据,大唐被四分五裂,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鼎盛时期,而乱后整个唐朝几乎土崩瓦解进入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其安史之乱主要人物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少数民族将领,又都是唐朝宫廷内节度史。安史之乱爆发的农民起义,给垂死挣扎、摇摇欲坠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使唐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了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数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面结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走向了彻底灭亡。
唐朝的衰落,众所周知的原因肯定都是从安史之乱算起,但是仅仅是节度使的问题吗?农民起义,那已经是到后期,应该是衰败以后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且所以不能认为是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原因之一,现在来看,首先在继承隋之后,通过刻科举开始进行阶层之间的流通,从门阀贵族通过科举考试向普通百姓之间进行过渡控制力,某种方面一来说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强的参考和用户习养成。但是侧面也反映了一点第一个吃螃蟹不一定最后会有个好果子!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唐朝开放的国体,多民族之间的通婚和深入会带来了不同体系的冲击,这种冲击的对于民族融合和整个社会条件发展来说,是很大的好处,但是对中央集权统治和权利主导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唐朝的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节度使、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三个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宦官专权,使皇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将君***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从德宗朝开始,宦官直接掌握了兵权,开始干政。到了唐朝末期最后的两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时,宦官田令孜、杨复恭终于真正做到专权了,唐朝朝廷的权力已经被唐朝宦官分的没剩多少了。
二是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士大夫之间的党争,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顽症、痼疾。唐代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互相倾轧,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而且还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对唐朝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是季风改变,引起长期干旱,导致唐朝灭亡。2007年1月4日英国Nature杂志发表的德国科学家小组的论文指出,由湛江湖光岩湖泊沉积物分析发现,唐朝后期季风变化导致长期干旱和夏日极其少雨。而长期干旱造成谷物歉收,进而激起农民起义,导致唐朝灭亡。
四是贫富悬殊,改革受阻,使唐朝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唐朝中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集中、制度的凝固,分别在基层社会和朝廷形成了大地主和大官僚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这两大集团相互勾结,反对一切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这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唐朝的衰落,与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宠幸贵妃杨玉环有关。自以为功德无量,开元盛世,虚荣骄奢之心顿生,沉湎酒色,违悖天伦,外戚专权,朝纲颓废。致使民间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奇观;变乱既起,兵不用命,吊妃马嵬坡,万世悲叹!当政者一念可救万民于水火,也可毁社稷江山于深渊。
中唐贤臣李泌,多次挽救唐朝于危难之中,为何还是屡遭排挤?
谢谢邀请。
李泌,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其才智高超,谋略出众,挽救唐廷多次,但因为敢言直谏而屡遭排挤,但能依靠聪明才智,见机隐退,保全一生政治生命,其智可比汉初之张良。观其一生事迹,约有四件事可以称述。
李泌画像
一、年少时,聪敏异常,有神童之誉。玄宗时,召佛、道、儒三教论难,员俶九岁,能升座辩论,口若悬河。玄宗惊奇,问他:童子中能有人和你相比吗?俶说:“臣舅子李泌”。玄宗即命召见,时方与宰相张说在观弈棋,玄宗命张说试其才能。说指棋要李泌赋“方圆动静”。以棋作比喻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即刻回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其聪慧夙成,获得了玄宗、张说、张九龄君相的赞赏。这是他日后政治上跃升的起点。
安史之乱
二、政治上敏感,有先见之名,能觉察到盛世乱象。他供奉东宫时,便曾以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专权误国。及安禄山造反,陷洛阳,取长安,肃宗问讨贼之计。李泌料事明察,他说:“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州),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这是***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敌进我退,敌疲我攻,把战线拉长,使敌首尾不能兼顾,待敌自疲,然后出奇兵直捣其巢穴。
然而肃宗急于求成,欲速取长安,怀疑这样做太缓慢了。李泌认为取两京易,但很难捣贼根本,消除其祸患。他说:“必得两京,则贼再强,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碛西突骑、西北诸戎耳。若先取京师,期必在春,关东早热,马且病,士皆思归,不可以战。贼得休士养徒,必复来南。此危道也。”肃宗急于求成,未听李泌之策,虽取两京,后仍再陷,战事迁延多年,及安史平定,由于未捣其本根,终酿成此后河北三镇的割据。借回纥兵的结果是造成回纥求索财物不已,伤财疲民,形成朝廷一大负担。
唐玄宗
三、处君臣父子疑难之间,解危为安。肃宗即位后,对过去产生的怨恨事件欲加追究,把李林甫、杨国忠以来为玄宗所信任的诸人治罪。李泌劝他以大局为重,安定团结,全君臣父子之人情。他说道:“臣念……上皇(指玄宗)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一席话使肃宗有所感悟。
玄宗宠妃杨贵妃死处
前段时间火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被大家所熟知,其原型便是唐朝名臣李泌。李泌一生坎坷起伏,颇具传奇色彩,多次挽救唐朝于危难之中,但也屡屡遭到排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李泌出身贵族世家,从小便展现出不俗的才能,甚至受到了唐玄宗的亲切接见。不过李泌没有走科举的仕途之路,而是跑到山里做起了道士。天宝年间,李泌写了一篇文章给唐玄宗,文章中洋洋洒洒的把李泌眼中的天下局势阐述了出来,由于文***初中,见解独到,很受玄宗的赏识。很快,李泌被招入朝,供职翰林院。
当值宰相杨国忠看到李泌如此受宠,而此人又不是自己一条船上的人,所以杨国忠就想方设法的要把李泌赶走。他不断地在唐玄宗耳边搬弄李泌的是非,诬陷其文章具有***思想,一次两次玄宗还不以为然,时间长了,搞得玄宗也犯嘀咕,所以干脆把李泌放到地方任职吧,自己也落个清净。
李泌也从这件事上感觉到了官场形势的黑暗,对玄宗也是失望至极,一气之下,又跑到山里过起了归隐的生活。
安史之乱使朝野成了一锅粥,唐肃宗继位后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又想起了李泌。于是派人寻李泌出山,在彭原郡,李泌向唐肃宗分析了国家局势,并且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平息叛乱制定了许多对策。唐肃宗听的心服口服,于是让李泌就在了自己身边,给与他的权利甚至超过宰相。
高处不胜寒。随着李泌的又一次平步青云,中书令崔圆和大宦官李辅国心中充满了羡慕嫉妒恨,这二人对李泌的明枪暗箭李泌看在眼里,而且自己性命很难自保,无奈之下,李泌又一次进山隐居起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直至唐代宗上位,李泌又一次被挖了出来任翰林学士,但很不幸,又受到了宰相元载的排挤,又被下放到地方。后来被唐代宗召回,历史再一次上演,新任宰相常兖也排斥他,于是又一次被贬去了地方。
如此狗血的剧情貌似只有电视剧中才有,可是才子李泌真的一次又一次的遇到,树大招风,李泌的才能可以救国,但官场经验的缺乏使之常常碰壁。不过当李泌熬到唐德宗时,终于当了宰相,也终于参透了为官之道,并且为***边境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山中宰相”李泌曲折又不凡的一生中虽写满了心酸,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李泌务实沉稳的优秀品质,他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官位,而是能够实实在在的做事,这样的追求也使得在大风大浪面前能够做到宠辱不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上典型事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上典型事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