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先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先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先秦是指历史上哪个时期?具体哪年呢?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原始社会经过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先秦后是明代还是汉代?
先秦后是汉代。汉代比明代早。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相传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 。《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以考古学为据:如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直到战国时代。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先秦时期和明末清初的天下观侧重点?
天下”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实际上,此时的“天下”并不大,一般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可见,“天下”观念,最早诞生于先秦时期。
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其所居之地向来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当时的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便是“王天下”“得天下”了。
《禹贡》中描述了当时的人,在地理知识有限的基础上认定的有界限的“天下”:“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其实,这就是由天下观衍生出来的“大一统”、“夷夏”观念。
只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国的信息,因此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国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等附属国在内的区域为“天下”。
因此,此时的“天下”已非地理意义,而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仅是中国,但是他也清楚“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把“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罢了。
先秦到明清的选官制度时间轴?
商周时期,任人唯亲,贵族政治,亲举。
秦汉时期。社会变革,士族政治,军功选官,功举。
魏晋南北朝,豪族政治,由官员考察,推荐选官,九品中正,察举。
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够完善,多数官员由贵族世袭或任命产生。秦汉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则完全实行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诗文等,考试合格者即可成为官员。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科举制度,改为实行新的选举制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先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先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