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背景

kodinid 2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的中外交往方式有哪两种举例说明?
  2. 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
  3. 古代主管外交的机构?

明朝的中外交往方式有哪两种举例说明?

明朝对外交流一般都是陆上和海上两种方式,而陆上以互通使节和册封一般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为主,海上以前期郑和西洋为开端,后期财政不好,就改为封舟。

关系上大部分是封贡关系,以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作风,据我所知是没有官方议和过的。

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背景-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对外交往有两种基本方式,方式一:和平交往。典型案例是郑和下西洋。1405至1433年,郑和率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方式二,暴力冲突。典型事例是戚继光抗倭。它有力地扫荡了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势力,维护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背景-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影响:由于“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

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背景-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宋代以后中国***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买”、“抽解”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中国***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收购的部分,除供宫廷消费和赏赐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古代主管外交的机构?

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古代管理外交事务的部门是什么。

一提到这个问题网上很多回答都是鸿胪寺,其实恰恰忽略了另一个更加知名且重要的部门——礼部

先说鸿胪寺的由来,最早从周代起,名曰大行人,设中大夫两人,掌接待大宾(诸侯)、大客(孤卿)之礼仪秦朝叫典客,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事务。(以原行人署,属邦署合并扩大,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汉朝实行分封制,因此在汉朝时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汉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汉武帝改为“大鸿胪”。王莽改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东汉罢置。至北齐,设鸿胪寺,隋唐有典客署,属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鸿胪寺主事的有:卿、少卿、丞、主簿。主官为鸿胪寺卿,鸿胪寺是正四品衙门。

再说说礼部。礼部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其中有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其中,科举和外交是礼部的主要职责。主客司有主官郎中、 员外郎 、主事、笔帖式、经承等,郎中为正五品。要是按礼部说郎中上面又有尚书(明朝正二品各朝代不同)、侍郎(明朝正三品)。

外交方面,外国来使的接待以及国书投递等工作皆有礼部负责,鸿胪寺负责的是外国使臣朝见皇帝时的礼仪引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外交的转变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朝贡 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