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纪念馆洪承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纪念馆洪承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啥总有网友为魏忠贤翻案洗白?
没人真想替他翻案,魏忠贤***、迫害朝臣、迷惑皇帝等罪名多数人都是认可的,也是事实,但是把所有的文臣都说成无辜,把明朝灭亡的罪责全部推给他一个人就太过了;
明朝被李自成攻灭,那些忠贞之士,要么战死、要么殉节,剩下的很多大臣忙着向新朝表忠心,这些文武大臣毫无廉耻,自然不能说明朝灭亡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毕竟还想在大顺混个一官半职继续作威作福呢,所以把罪名推给朱由检和魏忠贤,舆论和记录都在“东林党人”的文人控制下,自然加倍抹黑,当年魏忠贤为了私利和国库追捐,坑了不少江南东林党为代表的工商士族官绅,因为这批人不在纳税人的范围内,而他们是兼并土地聚拢财富最多的人,这批东林党自己不纳税,还自诩清流,想左右决策攫取权力,为自己牟利,魏忠贤这么压迫他们,他们就非常恨魏忠贤了;
比如征辽饷,练饷都是想农民征收而不是官绅,钱不够只能削减普通差役,导致百姓困顿,***不断,朱由检要官员助饷,大家都哭穷,结果李自成来了,搜出那么多,而魏忠贤在世时,往往利用皇权打压这些官绅,是可以威慑和收到他们的钱的,可以用于朝廷开支,虽然手段不光彩,自己也谋取了很多私利,弄权也严重,但后果两者对比一下,魏忠贤毕竟部分解决了缺饷的问题,而文官集团一边妨碍朝廷法令,一边谋取私利,还自言清白正直,国破之时有又体倒戈,对社稷只有危害没有功劳,所以有人觉得魏忠贤不算坏人,那是相比较文官而言,毕竟他们更坏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本来大顺对这些文官杀了一批后也没重用,败退后清军入关,洪承畴为首的文官集团又配合清军,并开始得到重用,开始充当清朝血洗前明百姓和忠贞烈士的鹰犬,但是他们总是受到嘲讽、讥笑,自己也觉得面子不好过,比如夏完淳被清军俘获,在南京问洪,“经略从北来可闻洪亨九”,张同敞对孔有德等,为了撇清自己的不忠,就说,明朝灭亡时朱由检不行,那么别人会说那么要你们文官干嘛的?于是这些东林党又说因为魏忠贤太坏,因为他弄权导致明朝后期出现了问题,朱由检还祭奠他,说明他两有问题,我们是无辜的,清朝大规模***后,人口凋敝,有识之士基本殆尽,那么史书还不是这群贰臣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吗?
有人出于对这群投降清的文官的不满,开始为魏忠贤辩白,也没啥奇怪的,但是过于矫枉过正,说他是大英雄就过了,相对于为魏忠贤洗白的事情,我觉得洪承畴后人为其建纪念馆,并大书其丰功伟绩倒是值得商榷,毕竟魏忠贤是没有后人的。
其实历史上对于魏忠贤一直有一种很文学化的解读,从他当年的同事刘若愚在《酌中志》的描述就把魏忠贤的个性描写的有点惊若天人:“忠贤少孤贫好色,***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亦担当能断,顾猜狠自用,喜事尚谀,是其短也。”好一个“是其短也”!言外之意便是“魏忠贤其实是个不错的人”这种态度以说是对魏忠贤洗白的开始。而后在晚明纪实性小说《檮杌闲评》中为就被塑造成一个邪恶而有魅力的人,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一样。
而后明亡清兴,江山易改。魏忠贤的坟墓也被清圣祖下旨铲平,此时的魏忠贤不仅仅是亡国的祸首而且已经被符号化为邪恶的化身。这种氛围下魏忠贤的形象在自然而然的在野史、戏曲、评书中逐渐的丰富起来,以至于即使是像纪晓岚这样的体制内人士也对这位百年前的乡党有一种很微妙的心态 。即一方面对魏忠贤的罪恶深感恐惧(清前代对士大夫的打压迫害跟魏忠贤几乎一脉相承);另一方面魏忠贤的传奇性的命运和戏剧化的人格也让在人不由得不产生一种欣赏之情,以至于纪晓岚甚至宣称他见过魏忠贤的画像并做了这种描述:
“貌修伟而秀削,面白色隐赤,两颧微露,颊微狭,目光如醉,卧蚕以上,赭石薄晕如微肿。衣绯红。座旁几上,露列金印九。”
一个“恶之花”的形象跃然纸上。而魏忠贤的形象在此后二百年基本定格:上层社会的眼中他是个概念化存在,是晚明甚至是自古以来宫廷邪恶势力的代表;民间草根艺术中他就是个凶恶暴戾却充满了底层智慧的反派人物。以至于晚清京戏中大太监的人设都收到了影响:个性张扬、衣着华丽、甩着一口旗人京片儿。比如京剧《法门寺》中的刘瑾。
《法门寺》刘瑾(穿大红蟒衣者)的形象
而此后的魏忠贤又成了各种影射史学、文学的首选素材。清末维新派以此人影射李莲英为代表的后党(时人风传李莲英为“站着的老佛爷”)亲贵;民国时期左翼文人以魏忠贤及其麾下的厂卫来影射当时的国民***推行的“白色恐怖”。到最近几十年因明史界颇为“数字化管理”之类的理论所感染,作为传统儒家士大夫对立面的魏忠贤又成立“公权力”的象征而被“***”……
只要历史还继续,魏忠贤的形象还会变化下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纪念馆洪承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纪念馆洪承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