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八贤王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八贤王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好看的穿越到古代历史小说?
纨绔霸王闯春秋,新汉,刑徒,大汉天子,汉侯,大汉万户侯,汉末卫公子,楚,重生三国之我乃曹昂,曹冲,东汉霸业,黄梁三国,奋斗在三国,三国袁尚传,恶汉,混在三国当军阀,汉献帝新传,阿斗,上品寒士,***初唐,重生纨绔独霸隋唐,隋唐英雄芳名谱,武唐攻略,永徽长歌,贫道混初唐,名门,龙争大唐,红烧***,执掌盛唐,***太子李承乾,***酒徒,大宋之风流才子,新宋,宋风,重生之八贤王,回到明朝当王爷,重生大明,回到大明当才子,官居一品,***万户侯,大宋杀猪状元,重生于康熙末年,十龙夺嫡,铁骨,在北宋的幸福生活,长安风流***一品,大汉帝国,天下,步步升莲等,有些忘啦,呵呵分享一下。
康熙的皇八子胤禩被人称为“八贤王”,为何引来父亲康熙的厌恶和哥哥雍正的报复?
胤禩看似聪明,其实很多事情他没看透。
历史上的“八贤王”,其原型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及赵光义的第八子赵元俨等人,经过小说家的艺术加工,成为《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万花楼》等书中的虚构人物。
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位高权重、正义忠诚的权贵,不惧皇权仗义执言,保护忠臣、惩处权贪。
胤禩以“八贤王”自居,沾沾自喜于那个贤字,却没想过这样置康熙于何地?是在说康熙不贤,需要有贤王劝谏吗?还是在说朝中有奸臣,需要他去铲除?这就是对汉文化了解不深吃的亏。
而且,结党营私是康熙最忌讳的事情,胤禩却堂而皇之的结交大臣,让众大臣都心甘情愿推举他为新任皇太子,看在康熙眼里,这就是巴不得自己早死的节奏。
从这个时候起,康熙就已经在防备这个儿子了。胤禩却一点也不了解老父亲的心思,依然上窜下跳努力夺嫡,之后就发生了“毙鹰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巡视热河,胤禩本应随侍在侧,但因恰逢生母良妃两周年祭日,所以他去祭奠母亲,没能随行。
不过人虽未到,礼却到了,胤禩精心挑选了两只上等海东青,派人送去进献父皇,康熙收到时却变成了死鹰。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诅咒,发了一通火,最后绝情地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的第八个儿子号称八贤王,实际上是***仁***义,真黑真贪真坏。
康熙厌恶他,雍正报复打击他,都是因为他***仁***义,真黑真贪真坏。
下面的文章主要以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内容做为依据,可能在细节上和真实历史有些差异。下面一一分析:
一、***仁***义真坏
八阿哥胤禩负责户部,他为了博取贤德之名,为了争取官员拥戴,最后取代太子继位,就纵容官员们借款。
阿哥、官员们借款也分好多种情况:有的是真穷,所以如果能借到钱,解了燃眉之急,会说八阿哥不愧八贤王:
有的官员并不穷,借公家钱,去放***,借到了,会说八阿哥不愧八贤王。
有的阿哥、官员借款用于享受,比如买花园、建戏台、买戏子、讨小老婆,也从国库借了钱,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也会说八阿哥不愧八贤王。
问题是,国库里的钱不是八阿哥自己家的,是国家的、朝廷的,把国库存银借贷一空,等到了天灾人祸,就没钱放赈,不知道要饿死多少老百姓!!!
康熙认为皇八子胤禩“处处学自己,但处处学的都不像”,再加上他母亲出身卑微,不过真正让康熙厌恶和雍正动了杀心的,是胤禩在争权过程中做得太明显,已经是在窥伺皇权。
康熙为何厌恶胤禩
皇八子胤禩之所以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因为他折节下士,很有仁义之风,在百官和士大夫口中名声极好。而且他的才能也是有的,前期也比较受康熙信任、重用。但是因为后期太子被废后,胤禩争夺太子之位的行为太过明显,从而引起了康熙的警觉和厌恶。
允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施恩泽,俱归功于己。
康熙认为胤禩是***仁***义,康熙对其他人施予的恩泽,都被胤禩揽到自己身上。而其他影响不好的,都推到康熙身上。胤禩这种“挑肥拣瘦”的行为,无论是从君臣大义,还是父子亲情上说,都是有些不厚道的,引起康熙的反感也是很正常。
允禩因怨朕,与褚英孙苏努相结,败坏国事。允禩又受制于妻,妻为安郡王岳乐甥,嫉妒行恶,是以允禩尚未生子。
这里,是褚英的后代和岳乐的后代对胤禩的影响,使得康熙不喜欢他。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因劝努尔哈赤不要反抗大明而最终被处死。所以,原本该属于褚英这一系的皇位,最终落到了皇太极这一系中。康熙、雍正对褚英的后代有很深的戒备心理,而胤禩和褚英孙苏努走得很近,自然是被认为别有用心。
而岳乐也是如此。当初顺治曾想把皇位传给岳乐,康熙自然对他们这一系有着提防。而且雍正宣称:“(岳乐)谄附辅政大臣,每触忤皇考(康熙帝)。”而岳乐的外甥女嫁给了胤禩,性格嫉妒,且没有孩子。这在康熙看来,胤禩不孝顺,其妻子不贤惠,自然不喜欢。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胤禩争夺皇位太心急。
当废允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
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可见,当康熙明言众皇子不能钻营皇太子位置时,胤禩仍被康熙发现结党羽,“妄蓄大志”。胤禩在朝中所拥有的能量,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君权,这自然是康熙不能容忍的。虽然胤禩母亲出身辛者库,确实出身微寒,但不过是康熙打击允禩的一个借口罢了。允禩窥伺皇权,甚至威胁到了康熙,是康熙讨厌他的主要原因。
雍正为何报复胤禩
雍正对胤禩展开报复,亦是因为胤禩在夺嫡过程中对雍正的打击、压制。雍正在夺嫡的过程中,比较克制,结交的百官较少。相比之下,自然处处受到胤禩的压制。等到雍正登基后,有心机、有才识,且善于笼络人心的胤禩,是对雍正皇位威胁最大的一个,自然受到雍正的清洗。
当日阿其那(胤禩后来被雍正改为阿其那,带有侮辱性的名字)以二阿哥(废太子)获罪废黜,妄希非分,包藏祸心,与塞思黑(胤禟,名字被雍正改为带有侮辱性的塞思黑)、允俄、允禵结为死党。而阿其那之阴险诡谲,实为罪魁。
雍正登基后,并没有马上对胤禩动手,反而是进封亲王,大力笼络。在这个过程中,胤禩又耍起了小聪明,让雍正抓住了小辫子。
允禩把博取美名的那一套手段,又用在了雍正身上。好的名声归自己,坏的名声丢到雍正头上。以雍正狠辣的性格,自然是无法容忍这样的行为。而且胤禩有时故意把奏折写得很潦草,借以激怒雍正。雍正生气之后,自然很可能***,如此便会渐渐失去人心。
胤禩的这些小心机,并没有躲过雍正的眼睛,最终被囚禁至死(实际很可能是被雍正下诏赐死)。胤禩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催的,但之所以受到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重点“照顾”,就是因为他希图染指皇权。胤禩想要分康熙的君权,想要夺取雍正的君权,这自然是被皇帝所不能容忍的。至于被讨厌、被报复,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八贤王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八贤王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