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国刚讲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张国刚讲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吐蕃与唐朝为何会相爱相杀近百年?
提到吐蕃,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和亲之旅,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吐蕃曾经是一个给大唐帝国带来无穷麻烦与痛苦的强大王朝。
吐蕃,即青藏高原地区,处于亚欧大陆东南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远离太平洋,南方被喜马拉雅山脉隔离于印度洋季风范围之外,气候干冷,环境恶劣,人口稀少。
然而,据现代古气候学家们测算,在隋唐时期,中国地区迎来了一个为期不短的相对温暖期,青藏高原地区,也也有同样的温暖期:
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农业产出的增加,随即,人口增加以及帝国的强大。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初步统一了高原,并迁都逻些(今***),吐蕃王朝建立,此时吐蕃人口大约150至160万人。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子孙部众继续整合高原力量,并最终完成了高原的统一,此时,吐蕃所辖本部人口大约300万。而吐蕃极盛时期,包括本部民众,以及攻占领土和掳夺的人口,一度达到地1000余万。
大非川之战前吐蕃与唐局势图
而此时,由于唐朝正忙于对付北方的突厥,一度将突厥中的反唐力量驱逐至西域及中亚地区,***在西域设立了陇右道以经略西域。这一措施在羁糜西域各族以消除其对中原政权威胁的同时,无形中与扩张中的吐蕃王朝的西线边境发生了实质接触,并对其形成了军事威胁——加上东线的边界,这其实是一种半包围态势。而吐蕃吞并吐谷浑后对河西走廊的军事压力也直接威胁到了陇右道的安全,这大概是双方斗争的直接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吐蕃与***的纠缠始于对吐谷浑的争夺(公元670年,大非川之战),大体可以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为界分为两个时间段,并陇右、南诏两个战场。而战争,几乎纵贯了整个吐蕃王朝的始终。
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大多都以吐蕃为攻,唐朝为守,且唐朝胜少败多。吐蕃屡屡出兵唐朝,无非青藏高原地处荒蛮,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国才发生战争。
众所周知,吐蕃所处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物产不多,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要生存,只有对外扩张,获得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南方是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西边也是高山阻隔,唯一的方向只有唐朝。
吐蕃攻击唐朝的河湟、四川,都是著名的富庶之地,而安西四镇也是贸易重镇与繁荣富庶之地,且又离自己很近,当然首当其冲,两国战争争夺的交点,也大多就是这些地方。
谢谢邀请。
打打杀杀两个国家之间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和亲吗,一般都是权宜之计,没有几次是心甘情愿的;政治吗,都是互相利用,没有谁是真心想为谁好的。你给的好处,他吃完了。或者他又没饭吃了,自然会跑下山来抢你家的粮食。这是很正常的,所谓的道义只是说给老实人听的,都是有话语权的人说的话。
当年的秦晋之好,不是说翻脸就翻脸了吗?国家利益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不过文成公主还是起到了她的作用了。但你不可能指望这能带来太长久的和平,和平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打不过你就只有挨打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主动出击应该相对少一些。毕竟嘛,你就是打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呢?青藏高原对于***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战略价值,打他只能暂时压制一下对方的气势而已,过个若干年缓口气对方还会再来滴。就像灰太狼同志说的那样,不来就不叫狼了。
打了近百年,只能说明***的寿命长,自己身体好。而那期间吐蕃换了多少次名号,换了多少领导,俺不好说了,还得认真看看资料。印象中那里也是四分五裂的,自己打个不停。
自古中原文明对付游牧民族一直是个大课题,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你没办法占领,你今天打跑了这个,明天那个又来了。你今***了那个,后天那个又活过来了。修长城不能永远解决问题,积极防御情况可能会好点,主动出击代价太大,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赔进去了。
相爱相杀这个词,用在唐和吐蕃身上还真是很贴切。
这两个国家,第一次接触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中叶左右),之后掰手腕子一直掰到吐蕃王朝崩溃(公元842年)。
大概在二百年的交往史中,见诸史端的战争一共1***次,这还不算边境上的小冲突和摩擦。但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使节往来,也进行了170余次。
因此平均起来说,两国无年不打仗,同时也无年不遣使。真可谓既相爱又相杀。
其实就是两点,首先,这两国家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需要不断拓展本族的生存空间。对于吐蕃来说,其领土向南拓展是湿热的南亚。南亚的湿热气候,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温寒地区吐蕃民众极难适应。吐蕃历史上曾有多次派员去印度求学,但最终能够活着回国的学员极少,大部分都因为气候原因在印度故去。
在吐蕃最强盛的时期,西藏的军队也曾拓展到恒河流域,并在恒河岸边立铁柱为界,但最终依旧难以适应气候而不得不撤回。
吐蕃的边境向东是川西、云南的崇山峻岭,虽然南诏国曾一度向吐蕃臣服。但绵延的山势并不利于吐蕃军队的行动,这从吐蕃百余年间一直和唐军在川西北山地纠缠,而难以获得突破便可看出。
吐蕃向西的中亚地区一度是唐、大食和吐蕃争夺的焦点,当唐朝因安史之乱导致势力衰弱后,吐蕃成了抵挡大食***势力东进的主要对手。因此,吐蕃和大食只能算是势均力敌,谁也弄不垮谁。
这年头还有多少人喜欢历史类的文章的?都喜欢些什么题材的?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受众面不大,至今无人"接招"即可证明。民众平日都有工作,闲暇时间也就看看短平快的鸡汤文之类,有趣的历史故事尚能吸引人。如搞什么专史之类研究文章,除专业人士外,谁看?也看不懂呵。因此,我的意见,搞历史研究的,別老宅在学术的象牙塔里不出来,学学易中天,来个歪批三国,甚至自说自創的中华史,照样吸引粉丝,走红中国大地也。
我推荐一位历史学者,也在慢慢走出史学小圈而面向大众宣传中华史.中外交流史等。他就是我大学时的同学,现清华大学历史教授张国刚。国刚在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二日寄给我一篇论文:《唐代监军制度考论》,那时他还在当研究生,此文可能是他迈上学术殿堂的开始,后一发不可收拾,专著论文颇丰,这都查到,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这仅简要介绍他近期面向大众的专著,也算老同学帮他宣传普及吧。
一,《资治通鉴启示录》,想想巴金老先生,不就是启示录是其晚年的杰作么?张国刚这本启示录,对《资治通鉴》里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修性养身.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历史智慧和现代启示,是人生成长的必读书。尤其年青的朋友们可以抽点时间读一读。
二,《七十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四大特点》。哪四大特点呢?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主流。第二,改革开放使中外历史研究日益频繁。第三,研究成果颇丰,新人辈出。第四,古代史研究面临巨大挑战。文章叙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从郭沫若.范文澜.陈寅恪等大家一统天下,到***中影射史学横行,到播乱返正,逐渐形成新生代史学家横空出世,将史学研究发扬光大。并开始面向大众,为宏扬五千年中华精神添砖加瓦。这其中张国刚可是翘楚,他曾任中国唐史协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们相信,经过广大史学工作者不懈努力,未来史学研究,希望可期。
随着电视亙联网宣传***兴起,张国刚也挤身其中,在***中宣传,宣讲,讲座,发文,央视.东方卫视.凤凰网均有其身影,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他一定能成为大众欢迎的历史学家。
藩镇割据引发安史之乱,平叛后的藩镇数量为何不减反增?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之所以设置更多的藩镇,其一是想借此分化各路桀骜难驯的大小军阀,其二也是迫于无奈。因为经过安史之乱,朝廷的声望一落千丈。唉,这一点各路军阀也是看到了,所以也就越来越飞扬跋扈,然而,客观的说,唐朝中后期设置更多的节度使藩镇后,也确实相对的维持了平衡,使得***国运残延苟喘的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藩镇,又称方镇,藩意为保卫,镇意为军镇,唐朝设立,长官为节度使。
睿宗景云年间设立节度使,掌管地方军镇,是当地的全权军政长官。
玄宗时,扩大了节度使的权力,并设立了天宝十节度,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
而安史之乱的带头人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范阳,平卢和河东,权势滔天,再加上史思明的一臂之力,将唐朝搅了个天翻地覆,玄宗带着美人杨玉环走到马嵬坡时,士兵哗变,杀死了杨玉环和杨国忠,玄宗抱头鼠窜逃入蜀地,玄宗的儿子肃宗便另立朝廷,依靠郭子仪等人平息了这场叛乱,所谓借力打力,不过如此。叛乱平息以后,肃宗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势,这也是为什么藩镇割据反增不减。
第一,各藩镇的势力不容小觑。唐后期有四十多个藩镇,除了安史之乱中被平叛的藩镇,剩下的仍旧是各方割据,手握军权,与中央抗衡,脱离了唐朝的控制,犹如一个一个的国中国,唐初时,这个情况是不曾出现的,唐初注重国计民生,玄宗时是唐朝最繁荣的时候,于是玄宗懈怠了,信任杨国忠和李林甫,开始安逸享乐,政治开始昏暗,让各地藩镇有机可乘,迅速发展起来,成长为一个一个威胁唐朝安定的因素。
第二,唐朝势力的削弱,没有能力再削藩。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一役,已是强弩之末,最终还是依靠郭子仪等藩镇将领才得以平叛,唐朝的辉煌荣光已经在逐渐暗淡,势力耗尽,再无能力去做接下来的事,能维持现状已经实属不易,谈何削藩。
第三,对平叛有功的将领进行封官。肃宗以藩治藩,以藩定藩,依靠藩镇平叛,对这些平叛有功的将领,为了奖励安抚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封他们为节度使,这样能暂时遏制他们的野心,于是节度使便大大增加了。
第四,为了应付突厥回纥吐蕃和党项族的进攻。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朝内部空虚,边防薄弱,[_a***_]趁虚而入,平叛以后,便在边防多设节度使,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此时,是不宜削藩的,不能稳定各节度使,那么唐朝便真的要分崩离析了。
藩镇割据的出现是个必然的结果,往往出现于朝代衰败之时,群雄并起,夺而为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国刚讲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国刚讲唐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