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福建人口变化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福建人口变化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78年福建人口?
你好,1***8年福建人口总数是2446万人。与2017年福建常住人口3911万人相比,39年来共增加1465万人,增长率为59.9%。平均每年增加38人,增长率1.2%。
目前,福建仍处于烤动力供给充足,人口社会负担相对轻,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人口红利期”。但自2013年以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劳动力***呈现减少趋势,其中青年劳动力***减少趋势尤其明显。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的减少,会造成劳动力***老化,势必将对全省经济长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福建华侨怎么那么多?
福建是属于东南山国,人口密集,地少人多,而且,气温炎热,长年干旱少雨,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油缺乏,老百姓生活困难,于是人口只好向外输出,而福建又是我国沿海省份,要到海外打拼也比其他省的人容易。所以,福建人到海外做生意,去谋生的人就比较多。
福建华人华侨多的原因有下: 一、从地理区位分析: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省份,海岸线总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港湾密布,有通海的便利,说通俗点福建人去海外比别省的人更容易。 二、从生存条件分析:福建是东南山国,省域地形构成基本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也就是说平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且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晋江(泉州)平原、兴化(莆田)平原、福州平原,而这四个地区也恰是全省人口最集中、密度最高的地方,基本上呈现人多地少的状况,以莆田市为例,人均基本上只有3分左右的地。加上这些地方经常受亚热带副高压控制,年降水量偏少,干旱年份较多。人们生存之不易,只好向外拓展。 (题外话:莆田有俗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亦是生存环境恶劣、生存压力巨大的一种生动写照,只有把书读好了,考了功名,做了***,才能摆脱这种状况。另外,明代时从南美洲引进的甘薯,也叫地瓜最先就是在福建沿海栽种,地瓜是旱地作物,且产量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福建沿海的粮食问题。) 三、从文化心理分析:福建省的居民,除了土著的畲族、越族,多为中原移民。中原移民大多是饱经战乱,寻偏僻且易防御的地方(如福建这样的省份)避乱而来,在南迁的过程中,必须讲求团结,通过加强宗族、家庭的团结互助和相互庇护,以抵抗外来的各种风险。所以很多人都说福建人的宗族观念特别强。这种宗族观念放大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体就表现为:有一个人飘海出洋谋生,在异地站稳了脚跟,就会把自已家族里的人一个个带出去,例如莆田人在外搞民营医院、搞建材生意是这样传帮带的,福清人称霸日本是这样传帮带的,长乐人移民美国是这样传帮带的,平潭人在全国搞隧道工程是这样传帮带的。更细的例子如笔者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就有数百人在南美洲的苏里南开超市,无外乎也是夫携妇,兄带弟,亲帮亲,友助友,才有这样的气势。
2000年福建省各地市人口?
2000年福建人口数量约为3689.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61万人,乡村人口占福建总人口的41.9%。
地 区 常住人口(万人)
1 泉州市 858
2 福州市 757
3 厦门市 392
4 潭州市 505
5 龙岩市 263
6 三明市 255
7 莆田市 289
8 宁德市 289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福建人口变化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福建人口变化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