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回到明朝做塞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回到明朝做塞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朱允文削藩为什么不***用汉朝的推恩令?
形式不同,不适合!
汉武帝搞推恩令的时候,天下诸侯已经被搞的差不多了,汉初杀掉一批,七国之乱淘汰一批,剩下的都是不成气候的,闹不出什么大动静了,说是砧板鱼肉想怎么搞怎么搞也不为过,但是毕竟和平解决减少杀戮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搞推恩令是最佳选择。
而朱允炆呢?显然不适合,第一,几个叔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几个大军阀已经尾大不掉了,此时搞推恩令大家又不傻,只会把大家给逼反了?推恩令有点***暗降的味道,当皇帝掌握绝对权利的时候,对你用这个方法你只能吃哑巴亏,但当地方尾大不掉的时候,用这个方法,那就是自取其辱了。
第二,几个叔叔本来就不服他,当大家都不服你看你不顺眼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他们死死的盯着你。就等着你犯错,一旦让他们落下口实,哪怕再小的事也会放大,造反就有理由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元璋治国秉承着嫡长继承制的选择,皇帝如此,皇室成为亦是如此,一个王,你把他搞个推恩令,让王爷的几个而已都参与分家产是几个意思?太祖皇帝尸骨未寒,这不是***家脸吗?这个把柄如果被王爷们抓住了,朱允炆直接就是在风口浪尖上了,政治上的优势也会荡然无存!
首先,汉武帝虽然不能限制国王,但是,王国通过七国之乱,实力已经受到很大打击,而汉武帝的中央政权实力十分强大,文武贤臣都很多。但朱允炆虽然自身还算聪明,朱元璋却把治世之臣都杀死了,朱允炆苦无帮手,中央力量比较弱小,而地方势力除了燕王,其他国家的实力也很强,如果朱允炆推恩,无异于逼反诸王,其他王国也必然站在朱棣一方,还不如现在。其次,所谓推恩令,说白了就是爹死了,领土分给几个儿子。但是燕王反意已决,即使有推恩,也不可能推到燕王头上,对于燕王一点限制作用都没有。再次,汉朝的王国和明朝的王不一样,汉朝的王可以任命官员,但是明朝的王没有这个权利,只能上书保荐而以,但能开府。最后,汉朝之所以能削藩成功,是因为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不是推恩令,推恩令只是军事以后的一个政治措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平定七国之乱,实施推恩令也没用。换句话说,如果靖难的胜者是朱允炆,朱允炆才可以实施推恩令。
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汉初的封国制度,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而《推恩令》是通过分割诸侯封地这种方式,来快速削弱这些诸侯国实力的。所以,它的推行需要一个很基础的条件,那就是诸侯王(藩王)们得有“封地”。
由于汉初的刘姓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推恩令》有推行的基础条件;
西汉初年对刘姓皇族的分封,其实和周朝对诸侯的分封实质上区别并不大。所以,西汉初年的诸侯国就像汉帝国内部的一个个独立小王国。而那些刘姓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国内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因此,七国之乱时,发动叛乱的诸侯王都能在各自的封国内招兵买马,对抗朝廷。比如史书记载,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就曾在封国内下令:
“凡是年纪在十四岁与六十二岁之间的人,都要应征。”
由此可见,西汉的诸侯王在封国内完全享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可以自主调配封国内的***。
如此一来,通过分割诸侯封地这种方式,来快速削弱这些诸侯国实力的《推恩令》,就有了推行的实质基础。随着诸侯国被越分越小,众多小封国的统治权就会逐步被地方郡县所收回,从而不再对中央朝廷构成直接威胁。
而明初的藩王是”列爵不治民,分封不锡土“,不存在封地,因此没有推行《推恩令》的基础条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回到明朝做塞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回到明朝做塞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