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是什么

kodinid 3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监察制度历史框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论明清监察制度的演变?
  2.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没有了?
  3. 清代的监察制度比明代要差吗?

明清监察制度的演变

明之前的监察官员的官阶是相对较高的,最低也为正八品、正九品,到了清代,监察系统因满人的存在,地位更是大大提高到了正一品,而明朝监察系统中的官员的地位明显是比较卑微的,明朝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秩低,仅为七品、从七品之职,有些甚至是九品芝麻官,如都察院里的司狱司,但是,尽管官阶如此低下,但是他们的权力是极大的,能够规谏君主,奏劾皇亲国戚,奸邪大臣,黎明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似乎一切的人都在他们的纠弹范围之内.同时,虽位卑,但他们的赏赐也是比较厚的,御史工作有成绩,就可以得到很快的擢升.御史、给事中权势极重,升迁较速,如都给事中再升,留京任职.则可官职“太常太仆、少卿、上宝卿等官”即使外派,御史、都给事中到地方上也可升至从三品官,总的来说,一旦当选为监察官员,日后大多官运亨通。

总的来说,明朝监察制度位卑权重的特点对于明朝的统治有利也有弊。

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是什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没有了?

监察制度是控制大臣的,皇帝当然希望大臣忠心耿耿,遵纪守法,所以监督必须跟上,有任何对自己不利的消息自己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取对策。谏议是给皇帝提意见的,皇帝当然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干脆取消。

明朝这个国策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出身草根,读的书少,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所以认识不是很深刻。在他心里,皇帝就该唯我独尊,这也就是导致他后来修改《孟子》的原因。所以他不会想要谏议机构,免得对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造成影响

朱元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大臣的不信任。这一点从他废除宰相制度和掀起明初三案可以看出来。还是由于他出身草根,从骨子里对当官的有一种仇视,而官员又是不能没有的,所以就需要监察。打到国家政策,小到吃喝拉撒,朱元璋必须全部掌握自己才能放心。这也就是他成立锦衣卫的初衷。是想,这样一位对自己大臣一点信任都没有的皇帝,能不把监察制度做好吗?

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是什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代的监察制度比明代要差吗?

应该是明代强👍

因为清朝建立在明朝的废墟上,对明朝的弊政和不足之处做了升级。

锦衣卫东厂是为了对付权臣谋反,也就是胡惟庸蓝玉这样的人设立的,后来也确实起过剪除权臣的作用。厂卫对付的是京城的权臣,而不是舆论控制。太祖设锦衣卫,整的是功臣集团;成祖因为怀疑锦衣卫忠诚度,设立东厂,监视建文旧臣。后来的皇帝因为文官独大,用厂卫来监视文官,造成厂卫在文人中遭受污蔑。

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是什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对于舆论这一块,明朝皇帝一直没有意识到野史传闻在改朝换代后的杀伤力,而清朝前几个皇帝确实对此非常重视,特别在十全大补膏药乾隆爷哪里发展到了极致。

清朝以八旗开国,异族入住,八旗军事集团一直是皇权的根基,文官集团的制约者,皇帝真正的亲人。清朝皇帝对文官集团及其后的汉族文人一直保持着警惕感,使得文官集团不能独大。

明朝上承唐宋,以大度为君德,因此文人气焰高涨;官员可以捕风捉影的说皇帝不好,而皇帝也只能忍着;清朝异族政权则认识到“野史记闻”对自己皇权的威胁性,特别在曾静大案之后,“诽谤皇帝”和“谋反大逆”直接挂钩,在乾隆时代达到顶峰。

文字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监察制度历史框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监察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