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人物

kodinid 2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大明朝历史教科书?
  2. 为什么教材很少有明朝的诗?
  3. 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大明朝历史教科书?

答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是明清八股取士的核心教材,《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就是南宋大儒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在北宋程颐时代获得较大发展,传承到朱熹手中,朱熹将其发扬光大。

朱熹是一个天才学者,他十九岁便中了进士,对于儒教经典烂熟于胸,融会贯通。

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人物-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教材很少有明朝的诗?

明朝基本是小说戏曲的盛行时期,诗逐渐衰退,诗作少,佳作更少,所以教材很少见。明朝文学体裁***很有名气。佳作很多,出现了很多文学名著。比如象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等。其它佳作还有《三言二拍》,《金瓶梅》,《封神演义》。可以说明朝的***很盛行。

可能是唐诗宋词,太过辉煌了吧,到了明朝,诗词已经不是社会主流。明朝人写***的人开始增多,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杨家府演义等,都是明朝人的杰作。

明朝虽然写诗的人也很多,包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有诗作流传。但还是没法超越辉煌的唐诗宋词。

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人物-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人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每个朝代都有个性文化的闪光点。

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以及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类似于现代顶级大学和教育部的结合。

国子监招纳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深造,更吸纳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交流学习。

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人物-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的国子监延续前朝的功能,初时为国子学,后更名为国子监。当时定都南京,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后因朱棣迁都北京,建北京国子监,后称京师国子监。

所以明朝出现了南北两座国子监,相比较南京国子监比较兴盛,顶峰时学员接近万人,周边各国都派员前来学习交流。

至正德帝之后,明朝国子监才日渐衰败。

文/纳兰谈史

明朝建国定号后,作为一个新朝的专制统治帝王,单单拥有一个国家形式而没有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是不足以支撑皇权的稳固,而打造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朱元璋源于义军队伍,在一统天下后,手下最不缺乏的就是精兵猛将,但如果是要让他安排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大小官僚,这就让朱元璋头疼了。

从部院到省州县,官僚队伍至少有十万人左右的缺口,去哪里找到既有行政能力而且还能牢牢受他掌控的大批文人呢? 愁眉苦脸的朱元璋试图在史书中寻找难题的答案,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朱元璋气的扔下了史书,下定决心咱自己来创造人才,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明国子监便产生了。

朱皇帝那么自信的君王,他下定决心要搞的事情,吏部势必要高规格高效率的去执行。从明初国子监的教员到学生那都是各地千挑万选的人才,不惜一切代价旨在打造新朝的精英官僚教育。其中民生所占的比例最多,来源于各地方保送到府、州、县的生员,其官僚教育的培训方法也堪称残酷。

在学习的知识内容方面,朱元璋亲自选定教材,在四书五经和《大明律》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所写的《大浩》,并对那些古代圣贤亵渎君***威的地方进行了大范围删改,并给学生布置繁重的背写作业,完不成的人总免不了一顿毒打。

都知道朱元璋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官员的监视手段,这源于他手下有着一支恐怖的锦衣卫。对于国子监里的这群学生他也进行着监视,不过这次不是借助锦衣卫来实行监控了。

管制国子监的一举一动本无可厚非,但是连同性同学之间的交流都要被限制,甚至不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吐槽,包括学生对食堂饭菜好不好吃都不能评判这就有点过分了。违反的人轻则杖刑,重则发配边疆或被逼死,这就把人才培养成为了毫无思想且绝对服从的行尸走肉,而这恰恰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人才培养状态。

学生们在这样压抑的学习环境下,心中少不了积怨,于是便有监生提出了***,其下场也可想而知,最终反而成为了朱元璋杀一儆百的教育案例。 虽然明初的国子监统治管理异常残酷,学生们对统治者是又敬又怕又怨,但是相对来讲他们后来的待遇还是不错的,由于开国之初官吏紧缺,国子监的高材生们大都补充进了明朝官僚体系,成为新巩固政权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讲,国子监就是类似于科举制一样,为帝国培养官僚队伍的地方,是维系皇权统治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明史》、《大明礼令》

《明史·选举志》说:“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这里的国学指的就是国子监。国子监的前身是国子学,是明朝培养官僚的重要机构。通俗的说,国子监相当于国立大学,是明朝最高级的学府。

国子监设有祭酒、博士、典簿、助教、学正、学录等官职,其中祭酒是正官,负责国子监的一切事物。祭酒和其他同僚,是长官与属僚的关系,但是,祭酒并没有聘任教员的权力,所有的教员都由吏部委派。

既然是学校,自然就有学生。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监生,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官生,一类是民生。官生是由皇帝特恩,指派分配的,民生由各地地方官保送的。其中官生又可分为两等,一等是品官子弟,一等是土司子弟和海外学生(相当于留学生)。民生也可分成两类,分别是贡监和举监。根据惯例,地方官有向朝廷贡“士”的义务,贡监则来自地方的举荐。举监是举人入监的意思,洪武初年朝廷选拔年少举人入国子监读书

监生入学后,还必须再经过一次编级考试,然后分级肄业。在功课方面,监生除了要读四书五经外,还要读《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书。其中最重要的是《御制大诰》。《大诰》是明太祖自己撰写的,主要是列举他所杀之人的罪状,以警戒人民,让人民安分守己、纳租服役等训话。

为了培养监生服从朝廷的性格,国子监绝对禁止监生批评时政和结社。一经发现,将予以严惩。对待国子监的教官,朝廷也是严刑约束,稍有逾矩,便可能遭来杀身之祸。据统计,明太祖时期三十多年的历任祭酒,只有一个善终在任上,其他的不是得罪,便是被杀。因此,国子监可以说既是学校,也是监狱、刑场。其目的在于培养绝对服从、奴性的官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历史教科书中的明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国子监 明朝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