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喜马拉雅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喜马拉雅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代把通向西方的希望都放在了河西走廊,为何没有产生“打通喜马拉雅山脉”的想法?
因为历代统治者的脑子里没有进水。
明明有现成的通道可以穿越,非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去挑战喜马拉雅山。咋滴?精力过剩无处发泄想要挑战一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吗?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虽然我国的位置相对最偏远,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事实上从商朝看开始,我国先民就和西方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些历史可以从我国出土的车轮、玉器等方面找到痕迹。
但官方记录的最早中西交流,是前138年张骞的西域凿空。而随着汉朝反击匈奴,成功夺取河西走廊地区,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开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最终成功建立起来。
而中原王朝向西的通道之所以走河西走廊而不是青藏高原甚至喜马拉雅山脉,除了地形这一考验智商的重要原因,还和中原王朝面对的内外环境密不可分。简单说来:
1、河西走廊不只属于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选择河西走廊,除了夹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狭长地形方便进出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河西走廊紧靠蒙古高原。
虽然中原王朝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古往今来最早进行东西交流的却是中原王朝北部的游牧民族。
因为中原王朝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力形式本来就就缺少对外交流的欲望,所以早期丝绸之路上大多是官方的使者。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交流更加自觉和频繁。因为亚欧大陆上的草原带基本分布在北纬30度至北纬40度范围内,这意味着生存在温带草原带上的游牧民族可以在东西方向上进行频繁的迁徙,13世纪的蒙古西征就是游牧民族迁徙的最激烈形式。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让小编很无语,在古代虽然沙漠沼泽都会要了人的命,但是只要准备充分,这些地方也不是不可以征服的。但是对于雪域高原,没有飞机和火箭的古人可真是束手无策。
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华民族与西方沟通的桥梁,其地处于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也处于“祁连合黎两山南北并峙”之间,形成的一个平原地带,适宜农垦耕种,及交通羁旅休憩歇脚,这里虽然有漫天沙漠,但是散落在新疆沙漠中也有很多绿洲,凭借是这些补给点,来往于罗马和中国之间的商人虽然也有风险,但是还是能有机会度过去的。
换个地图,你爬一下青藏高原试试
西藏板块本就是印度与亚洲板块冲击所抬起的一块高地,无论是对印度还是对内地来说,爬上***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哪怕是后世的吐蕃修建了驰道,从***动身,骑马快的话大概半年左右抵达长安城。可是路程很风险,弄不好会死在半道上。由印度取道进入***并不比从国内陆路抵达***要方便,而且***地区和印度通商不比内地快捷.这才是为什么没人想到从***到印度的一个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我觉得是地理条件限制和生产力条件的限制。“打通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想法不仅在古代是想法,到了社会条件发达的现代也仅仅是个想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工程进行实践。
首先看一下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这是一种两山加一川的地形,是中原向西必经之路,如果不走这条路那么就要绕道蒙古高原迂回向西。在古代交通条件下,绕一个圈可能就是几个月的时间,时间多宝贵啊,至于走青藏高原更是艰难万分,青藏高原历来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且不说浪费时间,走这条路属于是九死一生,以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进入青藏高原还很困难,更何况是古代。
与河西走廊相似的地理环境的还有一个辽西走廊,是由东北进入关内的必经之路,有没有其他的路途内,有,但是同样需要绕路,辽西这块同河西走廊好的一点是除了陆路还有水路,可以通过船舶经过渤海湾进入华北。中国传统区域中的这两个区域一向都是养马的好地方,中原的骑兵要能和草原骑兵对抗,这两个地方必须要得其一。
中原通向西方的这条丝绸之路,多亏张骞的“凿空”之功。中国人不走这条路还能走哪条路呢?
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一直有路从四川通印度,远早于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发现当地有丝绸买卖,织物来自于四川的蜀锦。就是通过喜马拉雅山脉”蜀身毒道”和云南经缅甸到印度的“夜郎路”,也就是后来的茶马古道运输过去的,现在统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这两条线路到现在还有商队在通行交易。(央视纪录片频道里介绍过)
过了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一直是个邦国林立碎片化地区,这样的地方会关卡林立,层层拔毛。印度北方的贵霜帝国(中国称大月氏)是丝绸之路上的四大帝国之一,通过丝绸之路发财。曾统一印度的笈多王朝先是打通了印度到丝绸之路的商路,将印度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卖往东西方达到富国强兵,然后统一印度的,丝绸之路对印度也很重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优酷《鸿观》里的介绍。)
笈多王朝时期正对应中国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混乱不堪,传统的从长安到西域地区的“陇右路”无法通行。按常理应该是南方丝绸之路兴起的最好契机,但是却没有出现南方丝绸之路繁忙的景象。而是发展出另外几条路线,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一条线路称“吐谷浑路”,就是进入青海,沿着青海湖进入柴达木盆地到西域;还有两条线路是绕道蒙古草原的居延线和草原线,只是也受战争影响,并不那么重要。
南宋的时候,实在无法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了,也没有想过打通、修缮“蜀身毒道”。这是丝绸之路直线距离最近的线路,只是这条路太难走了。想想看唐朝的时候,法显、玄奘去印度取经都是走西域传统丝绸之路,然后从阿富汗进入印度。(我曾从四川进***的318国道一路旅游过,到处在修路,主要那里是地质活跃区,路修好了很难保持住。即使现在号称基建狂魔对青藏高原地质活跃带,在那里修桥铺路也很难。)蜀地到印度路线上都是长年累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世代相传在这条路上行走的马帮,因为外边的人无法适应高原反应,所以即使有需求,马帮的规模都很难扩大。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云南至缅甸倒是兴盛过一段时间,只是到缅甸,印度的物资用船运到缅甸港口再陆路到中国,即几十万人抢修的滇缅公路。当日本占领缅甸,美国人只能用飞机建立驼峰航线,而不是修路到印度。
喜马拉雅山脉太难以通过了,只能是当地民族的商人小批量的运输、经商,无法形成大的规模取代北线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以后,“蜀身毒路”成了只是给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居民运送、交易必需物资的线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喜马拉雅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喜马拉雅明朝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