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官制的历史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官制的历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官制的皇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於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後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朱高炽。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明朝的内阁权利大吗?
明朝内阁本质上没有任何权力,只有法定的机构才产生法定的权力,比如英国内阁,是国家一级行政机构,他的权力是由宪法所赋予的。而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机构,本质上是皇帝设置的秘书处,只是个咨询顾问机构,这个机构的权力有多大,完全看皇帝的信任有多大,就和***的秘书一样。
明朝中后期,内阁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惯例,如内阁需推选而非皇帝任命,且权力很大,但权力大在哪里能体现呢?我来介绍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事件。
第一,嘉靖时,皇帝为了寻求对大礼仪的支持,希望把张璁、桂萼二人调入内阁。但因为“内阁六卿外廷会推,内廷不得专擅”,使得在宋以前本应是一道圣旨的问题,结果绕了一大圈,先起复杨一清,之后乘费宏儿子犯事受到弹劾,才将张、桂二人调入内阁。
第二,景泰时,皇帝为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因内阁有封驳权,不得不送钱给阁臣们,通过贿赂来争取内阁的同意。而且类似的事还有发生。
如果细心,大家通过严嵩、张居正的事例就可看出内阁为何宁可得罪、对抗皇帝,也要心向文官集团了。原因就在于洪武皇帝裁撤了宰相,而严、张二人虽名为首辅,实则宰相,一为私,一为国,都为皇权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集团,最终身败名裂、累及子孙。因此,内阁往往就代表着整个文官集团,加上所拥有的封驳权,自然使皇权得到极大的削弱,使皇帝无法贯彻自己的意志。
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皇权的独裁性为何会受到这种挑战或制衡?答案就是朱元璋裁撤宰相所造成的。
有宰相,皇帝才能与宰相及其附属的文官集团结成联盟,实现对国家的统治管理,因为这是多对多的局面。可废除宰相,皇帝就不得不独自面对文官集团,形成了一对多的局面。除非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的雄主,否则只能是有心无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官制的历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官制的历史意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