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考有关唐朝的历史大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考有关唐朝的历史大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历史给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建设什么启示?
1.唐太宗告诫太子“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表明他在那时就意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了。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的建设中要大力关注民生;
2.唐太宗不是任用了一个叫魏征的谏臣吗?而这又表明他意识到纳谏的重要性,这就启示我们要积极听取群众意见;
3.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知人善任,兼收并用。这启示我们要挖掘出更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
4唐朝的《唐律疏议》不陌生吧,这启示我们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毕竟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嘛,不仅如此,唐太宗还说过:"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这就要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唐太宗晚年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导致政局大不如前,这就要求我们要谨慎不可自满.好了不说了,如果你归纳一下,发现给我们的启示还蛮多的.
有哪些讲唐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
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3.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穿越一下历史,唐代青年李白、杜甫参加高考,他们能考入北大清华吗?
如果有穿越的,李白、杜甫来到当下,他们考不进北大、清华。为什么这么说?
古代科举有科举的规则,考四书五经,要求做八股文,考策论,书写用馆阁体。而且科举***考试的县试、乡试、殿试,一个个来的,过不了前一级考试,后面就没资格参加。李白、杜甫都是科举的落榜者,没有获得科举的功名。
今天参加高考,也有规则,各省情况尽管略有差别,大致还是相同的。江苏省在高考前一年有小高考,四门副课合格才有资格参加高考。2018年高考理科分为物化、物生、物地等,选测科目分为AA、BB、CC,通常名校985除了分数达线,选测科目必须是A+A、AA,221高校要求AB,二本院校BB。换言之,如果分数400分达到北大、清华投档线,但是选测科目没有达到AA,也没资格进入名校。倘若选测科目是BC,那就惨了,只能上二本院校。
李白、杜甫诗歌写的棒棒的,那就是诗歌的最高峰,但是他们懂高考的规则吗?他们肯定参加文科考生,除了历史、地理、语文之外,数学怎样?外语如何?熟悉政治吗?据说李白出生于国外的碎叶一带,懂蛮语,可以考小语种。但是他们诗歌中太多的个人倾向,“安得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亲朋无一字,老来有病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生活阴暗面太多、抱怨、指责的太多,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样的作文肯定拿不了高分。
李白、杜甫的长项是语文,作文写诗。高考关键在于学科成绩的均衡,李白、杜甫偏科,只要有一二门学科短腿,总分就上不去,充其量达到二本院校省控线。这样就与北大、清华失之交臂。
以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个性,不听从指挥,服从调遣,填报志愿又不写服从,如果专业不对口,无法征求平行志愿,连二本院校都上不了。
不要说穿越,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来参加高考,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来参加高考,他也未必高上,更不要说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最高学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考有关唐朝的历史大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考有关唐朝的历史大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