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余姚城下路东边什么时候拆

kodinid 5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余姚的故事,简短一些,50字左右?
  2. 姚墟古迹介绍?
  3. 王阳明在南赣推行的是什么乡约?

余姚的故事,简短一些,50字左右

余姚历史悠久,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境内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母系氏属的代表性遗址。

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余姚城下路东边什么时候拆-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以及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等,因此享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美誉。

姚墟古迹介绍?

南有句余山(即今),北有姚水,地名合山水之名而成。按《史记·正义·索隐》等记载: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即舜所生地也。舜有时下海***,晒网于历山,所以历山又称“沥网山”。

黄宗羲亦说:“今余姚、上虞两县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经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余姚有历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有象田,其土中耕者往往得古陶器,舜之古迹在此两县为最多。然大概舜之生在余姚,故孟子曰‘东夷之人’。”

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余姚城下路东边什么时候拆-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以上古典文献所记载,再参核余姚当地山川,大致可以认为:生于姚江之滨的姚丘山东麓的诸冯,故姓姚。

尧帝死后,姚舜即继位为帝。当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教授,特为余姚题写了“姚墟古迹”,刻石于东麓。 余姚建县较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始皇帝东巡入浙,至会稽,划分浙东各县,置余姚县。余姚汉代属会稽郡;隋唐时属越州;北宋时属两浙东路;南宋至元、明、清,历属绍兴府;今属宁波市。在东汉建安五年(200)时,东吴孙权任朱然为余姚长,即建余姚北城。至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77),为防御倭寇,特增建余姚南城,形成南北双城挟姚江对峙之势。

阳明在南赣推行的是什么乡约?

守仁正德十二年被任命为南赣汀漳等处巡抚。王守仁十分重视社会教育,他颁布了关于“十家牌法”的一系列文告,目的是实施军训、改革风俗、增进道德。明正德十五年,又颁布了《南赣乡约》,是约凡十六条,规定了全乡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公约,其中涉及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道德陶冶等内容。

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余姚城下路东边什么时候拆-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肯定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人的善恶是教育造成的,寇盗是由于官吏的教育无方及长辈的训诲不早,朋友的奖劝失时所致。

第二,确定了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善良的人民和养成仁厚的乡风民俗,“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

第三,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在家则遵孝悌之义,在乡里则相助相恤,劝善戒恶,讲信修睦,息讼罢争等。

第四,指出了社会教育的办法应依靠群众的批评和检讨,因为人虽至愚,责人则明,人虽至聪,责已则昏,他认为使民众互相监督和集体表扬或检讨的方法是改造民众的道德人格之最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在南赣推行的是《南赣乡约》。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余姚城下路的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余姚 历山 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