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梁讲历史明朝宰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梁讲历史明朝宰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朝梁武帝贵为皇帝,怎么会被活活饿死呢?
萧衍的父亲是南齐高皇帝的族弟,凭借这一点血缘关系,他迅速在南齐开国时期站稳脚跟!当然他自己的才能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凭借着战功,萧衍做到了雍州刺史,有了一块他自己的地盘。
公元498年,萧宝卷继位,为人暴虐,凭借自己的好恶诛杀了好多大臣,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萧衍当时已经很有实力,萧宝卷杀他哥哥,给了他很好的借口,他决定起兵废掉萧宝卷。此时南康王萧宝融也决定起兵,于是萧衍决定先拥戴萧宝融,但他却掌握了朝中大权。公元502年,萧衍接受百官朝拜,登上帝位,而萧宝融被吞金***了。
萧衍在位几十年,在位初期还能励精图治。但后期却沉迷佛教。诗里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萧衍在位时大力崇佛所致。
公元547年,萧衍接受北方东魏的叛臣侯景。第二年,他又和东魏讲和,而东魏的条件就是,将侯景押送回去。侯景知道后,先下手为强,抢先叛乱。结果因为萧衍执政后期昏聩,导致各地军队有了异心,侯景长驱直入,带着军队攻到了萧衍跟前。接着萧衍就被囚禁在台城,缺衣少食,最终于公元549年饿死于宫中。
在萧衍死后的八年,公元557年,陈霸废帝自立。纵观萧衍的一生,他自己风光了一辈子,死后国家落到了权臣手里。可谓我死后,哪管洪水涛天。
【新锐历史】为你深度解析:
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凭着祖宗萧何的良好名声,加上善于经营。
没过几年就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军中重权,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在南朝齐中兴二年,强迫齐和帝把皇位让给他,美其名曰“禅让”。
但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自己86岁时被活活饿死,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将继续为你深入分析,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搞清事情的真相!
(梁武帝萧衍)
不管春夏秋冬,他都很勤政,每天五点钟就起床去批改公文和奏章,有时天气太冷,导致他的手都被冻坏了。
为了广泛听取民意,萧衍下令在宫门前设立两个举报箱,一个叫谤木函,一个叫肺石函。
如果有功的官员和人才不被重视,就可以向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老百姓想给国家提建议,就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信。
此外,萧衍还十分重视官员的选拔和任命,他要求地方***官员廉政清廉,并向全国颁布了一项法令:
很多人都了解南北朝时南梁朝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信仰佛教,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汉朝开国宰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出身兰陵萧氏。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梁武帝萧衍一辈子信仰佛教,最终却被饿死了,和自己信仰佛教的因果大相径庭。(萧何像,梁武帝萧衍是其25世孙)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信仰佛教最终可能得来善报,为何梁武帝却得来“饿死”的“因果”呐?公元529年,著名佛教人士达摩祖师被梁武帝迎接到了金陵,两个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梁武帝和达摩对话雕塑)
梁武帝:
自从我登基以来,修建了无数的寺庙,翻译了不少的佛家经书,度化了很多人出家为僧,我有什么功德?
达摩:
没有什么功德。
梁武帝:
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
你的所作所为只是天人境界的小果位,是有缺失的,没有圆满。就好像你谋求某种事物,只是抓到了该事物的影子,最根本的没有抓到。虽然你小有成就,但终归是不牢靠的,一旦影子消失,就是空忙活一场!......。(达摩一苇渡江图)
说到梁武帝萧衍,可是个非常荒唐的皇帝。他在位48年,活到86岁。在位时竟然没做出一件好事。他不用贤能,身边净是些***之人,怯懦无能之辈。
他晚年笃信佛教。为了不杀生,他每天只吃一餐。不饮酒不听音乐,穿的衣服全是粗布做的,不用丝绸。因为怕杀死众多蚕的生命。每当朝庭判绝******,他都装模做样整天表示不高兴。
为了弘扬佛教,他派人到处营建寺塔造佛象。据梁臣郭祖深说。建康有佛寺500多所,僧尼十多万,并拥有大量财产,良田。全国各地的寺院,僧尼不计其数。僧尼养女,蓄婢都不登记入籍。由此天下户口几乎减少了一半。如再不禁止,恐怕处处是庙宇,家家是僧尼。再无一尺土,一个人属于国家了。难怪唐朝诗人杜牧,在诗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想见其情其景该多么壮观?
这梁武帝不仅大兴寺庙,每天还亲自到同泰寺烧香拜佛。说是为百性消灾积德。到他年老时,更干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来。就是去同泰寺舍身出家当和尚。这可是件破天荒的事情。因此只当了四天就被宫里人接走了。
后来他一想这样作不妥,按当时规矩,和尚还俗要拿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这皇帝当了和尚怎能例外呢?
你看这老梁是不是个二百五?
第二次他到同泰寺舍身,宫里接他回取,他就不干了,还是大臣们明白了他的心思。就凑了一万万钱为这位皇帝菩萨赎身。寺院和尚捞了大笔钱,这才同意他还俗。
第三次这梁武帝又耍了新花招。去寺院,上赶着跟人家寺院说,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不但自己要舍身,还要把宫里的人,和全国的土地都舍了,你想这是多大的数呀?没办法,大臣们凑足了二万万钱才把他赎了回来。
说来也巧,那晚上,同泰寺一座塔被火烧了,和尚赶快报告梁武帝。梁说这一定是恶魔干的。他下道圣旨,说道越高,魔也越盛。我们要造更高的塔,才能镇住这恶魔的邪气。你看这老梁可真是鬼迷心窍了。一年后梁武帝又去舍了一次身,共花了四万万舍身钱。
这梁武帝,热心舍身当和尚,把朝政弄的混乱不堪。这时投奔北魏的降将候景。就乘机带兵打了过来。把梁武帝软禁在台城。不给吃喝,将老梁活活饿死。死前老梁自我解嘲的人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有何怨呢?
明世宗的陵墓中能找到《永乐大典》正本吗?有什么相关故事?
题主你好,首先介绍下《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整理知识,命解缙等人修书。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初名《文献大成》,但成祖不甚满意,永乐三年,命翰林院大学士,内阁首辅兼太子少傅解缙,大学士姚广孝修书,永乐六年正式成书,历时六年修成,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字数是惊人的3.7亿字,约动用两千多人编撰,包含明初之前的古代典籍七、八千种之多。是包含明初之前的中国古代各种学科文献资料的宏伟巨著,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综合丛书无法媲美的华丽巨著!
由于明世宗嘉靖皇帝十分喜欢这本丛书,经常随身携带,并命人抄写了一部。《永乐大典》原本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针对其原书去向一直是个谜,据猜测原书是给了朱厚熜陪葬了,但是永陵经探测已是全部积水,即使真的就在陵墓中估计也可能是毁坏殆尽。另外《永乐大典》正本去向一直为人争论,或说毁于明末战火,或说陪葬嘉靖。不管她正本去向如何,如此一部辉煌宏伟的中华文献至珍,怎不牵动着热爱中华文化的亿万儿女心?!
正本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副本命运更令人惋惜顿首!乾隆年间大典就遭到过官员的***,清朝道光以后,官吏从中***,大典副本进一步损缺,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只剩5000多册。后再清点,竟只存800册。一部大书,几乎被偷光了。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大典几经浩劫,不可谓不叫人痛心。经考查,美国、德国、越南、韩国等国家的图书馆也收藏了少量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零本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还不断有所发现。顺便说一句,中国历朝历代史上,官员偷书的勾当本人还真是少有耳闻。。。
关于嘉靖抄也是散落各地,其中一册中的两卷现存于美国亨廷顿图书馆。这就是《永乐大典》的全部概况,由于解答有字数限制,详细细节就请题主自己百度或书籍了解了,谢谢浏览。
我认为不能。
永乐大典是朱棣的得意之作。
朱棣登基以后,由于皇位来的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所以想要做点什么,以向世人、向朝廷、向自己的老爹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皇帝。而不仅仅是一个抢了自己侄子天下的人。
朱棣干了很多实事,比如五征漠北,比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古今集大成的第一本书。
这里边概括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文献,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最高殿堂。
所以,写一本书也被当做国宝来看待。
当年,郭沫若想要挖开长陵和永陵,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在目前技术条件不够成熟,不足以保证被开掘陵墓及陪葬物品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更为现实的课题是:如果《永乐大典》正本确实保存在永陵地宫中,经过400多年的岁月,它们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保护《永乐大典》?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永陵显得有些面目沧桑。如今,永陵和它的主人嘉靖皇帝却因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将来正本的出土无疑将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这一切猜想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设。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永乐大典》正本,也许还有更多未解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不断地探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讲历史明朝宰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讲历史明朝宰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