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解明朝朱允炆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讲解明朝朱允炆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明风华建文帝语录?
1,别人能给你的,别人也能从你这拿走。
2,大张旗鼓未必会有成绩,可逢场作戏也有弦外之音呐!
3,虚名复何益。
4,苍茫天地间,谁敢于真实的面对自己?
5,做大事,不能惜身。
建文帝(朱允炆)是中国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年龄最轻的皇帝之一。在他年幼时期,由于其父皇帝太宗留下的多位皇子相争不断,导致建文帝的登基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波折和变数。下面是建文帝在《大明神宗实录》中留下的语录:
1. 惟有忠臣义士,方能救国家于危亡,保庇百姓无灾祸。
2. 人前不可逞强,人后不可轻身。
3. 以德报怨者乃是真豪杰,以怨报德者乃是小人。
4. 帝王之职,难负天下重托,唯有刚正不阿,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
朱允炆是谁的儿子?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即建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便立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朱标是朱元璋长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都十分友善,朱元璋对他寄予了厚望,并多方面进行培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朱标在三十七岁就早亡了,朱元璋伤心不已,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朱标的长子也早死,二子朱允文孝顺仁义,深受朱元璋喜爱,所以便在死后将皇位传给了二十一岁的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后,大力推行新政,因怕自己皇位受到威胁,又强力进行削藩。
可是还没削成几个,就遭到了燕王朱棣的起兵反抗。由于朱允文刚登基不久。年龄尚小,再加上性格懦弱,处理事情优柔寡断,在用人方面也有不当之处,而朱棣却精明勇武,指挥有方,从而使战局很快发生了反转,朱允炆的军队一败再败,很快被朱棣攻入京城。
朱允炆走投无路,一把火烧了皇宫。就此下落不明,
朱棣当了皇帝后,决心斩草除根,便派人四处搜寻朱允文的下落,根说郑成功七下西洋也是出于此目的。但最后也没有找到朱允炆一点蛛丝马迹。
父亲:朱标(1355-1392),朱元璋长子,朱元璋为吴王时封为王世子,称帝后封为皇太子,谥号懿文太子,建文元年尊上庙号兴宗,谥号孝康皇帝,改太子陵为皇陵(陵号不可考),永乐元年取消庙号、谥号、陵号,复称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追复皇帝尊号,清朝乾隆年间升懿文太子陵为明东陵。
嫡母:常氏(1355-1378),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女,洪武四年册为太子妃,早逝,谥号敬懿皇太子妃,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后,永乐元年复称敬懿皇太子妃,南明弘光元年追复皇后名号。
生母:吕氏(?—1403年之后),大臣吕本之女,初为朱标妾室,常氏去世后成为太子的继室,被封为太子妃(具体时间不详),建文元年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吕皇后,永乐元年被取消太后位号,改称皇嫂懿文太子妃,与幼子朱允𤐤住在懿文太子陵,去世时间已不可考。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失去帝位?他的去向如何?
建文帝削蕃急于就成,没有一个周密的***和一个有效的策略,我认为汉朝的推恩令值得推行。
其次建文帝爱好虚名,妇人之仁。对于反叛之人只能尽力活捉,如果不能只能听天由命。而且早一日结束战争,就会少死点人,难道为了活捉一个反王一再打仗牺牲士兵,耗费国家军粮,葬失中央权威皇帝尊严是否值得。
1、直接原因就是他削藩失败,被燕王朱棣攻入京师,取而代之。他本人以仁治理天下,削藩措施不当,爷爷又把开国能打仗的功臣杀得差不多了,加上内部叛徒告密,京师空虚,有人偷偷开城门,最终京师被破,失去地位。
2、失踪。没有找到尸体。具体去向成迷,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他去了哪里。
朱允炆其实是被爷爷朱元璋和猪队友坑了,他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削蕃,但他的策略很有问题。
1老朱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掌握兵权,为重演汉朝七王之乱打下基础。
2朱允炆削蕃先从弱的下手欲徐徐图之,策略有问题,如果先対强的朱老二下手有可能就成功了。
3朱隶运气好到爆,朱允炆手下大将军都被老朱斩杀殆尽。
至于建文帝的去向,我更愿意相信他在皇宫被攻破后就跟着大火一起***了,否则要逃的话一定会有蛛丝马迹的,因为他作为皇上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解明朝朱允炆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解明朝朱允炆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