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陈以勤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陈以勤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嘉靖几个儿子女儿?
嘉靖皇帝一共有八个儿子五个女儿,隆庆皇帝在他的儿子们中排行老三,因为两位哥哥早逝,他便继承了皇位。
明穆宗朱载坖(1537年03月04日-1572年07月05日),男,汉族,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
朱载坖早年受封裕王,因母亲杜康妃失宠,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即位,改元隆庆。在位初期,重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与蒙古俺答议和,促成隆庆和议。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朱载坖用人不疑,国运中兴,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海内大治,史称此为隆庆新政。
嘉靖皇帝共有八个儿子5个女儿。
长子朱载基,出生两个月就夭折了。
次子朱载壑,嘉靖十八年被封为太子,但在二十岁的时候病逝。
三子朱载垕,封为裕王,后来登基为帝,为明穆宗,在位六年。
四子朱载圳,封为景王。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死于王府之中,没有留下子嗣。
如何评价明穆宗时期的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祖籍山西洪洞。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其实高拱只当了一年内阁首辅,但他拥有内阁首辅的权力却不仅仅是一年,这就要说说高拱的前任首辅李春芳了。李春芳性格宽厚平和,居政持论平,不事操切,虽然没有什么不当的举措,却总显得气魄、才力不足。而高拱仗着自己是朱载垕心腹之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发挥了李春芳起不到的作用。
高拱在政事上还是很有作为的。
隆庆四年,蒙古与大明朝原本形势较为紧张,恰当时,蒙古国王的孙子把汉那吉与祖父发生了冲突,一气之下来汉朝求降,当时众官员认为蒙古使诈,不愿接受其投降,但是,高拱和张居正力排众议,请奏朱载垕加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并以诚相待,朱载垕准旨。接着高拱又命边臣让把汉那吉穿锦衣、坐华车、骑好马,前呼后拥在街市行走。蒙古国王得晓明廷厚待其孙子,深受感动,遂决意与明朝和好,请封贡之事。高拱在南方也建树颇多,比如广西剿匪,培养本地人才,引导民风向上等。
高拱励精图治,政绩卓然,这是其好的一面。但他以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很是专横跋扈,这是他的另一面。正是这一面,造成了他与同僚的仇隙不合,以致招来物议,酿成了以后被逐的悲剧。
高拱(1513年—1578年),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是明代(嘉靖、隆庆)两代重臣,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那么在历史上高拱是怎样的人呢?
1.救世良相:他在当政期间,进行了政治改革,改变了明朝政治危机,从而振心朝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法制方面也颇有建树,受到了皇帝和张居正的高度评价,开创了隆庆时期的改革先河。被称为救世良相。
2.促进学术发展:高拱任职期间,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当时的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同时发展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廷相的气学思想,真正做到了“尚通”、“尚实”,并继续的得到发展,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高拱不仅在政治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同时在哲学上也有很深的领悟,在明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隆庆皇帝到底是中兴明主还是窝囊无能之辈?
明朝的隆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君主。在所有皇子中,隆庆是不被看好的皇子,但他敢于放权,张居正、高拱得以大展拳脚。隆庆的父亲嘉靖,十分强势又面临亡囯。隆庆继位后缓解了官僚之间的矛盾,将明朝从亡囯的边缘拉了回来。
隆庆在位期间勤俭节约,减轻百姓赋税,而且跟蒙古议和,推行新政使囯家的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可惜的是,隆庆帝留下的家底被万历常一朝所耗空,被后来崛起的努尔咋赤把明朝灭亡了。所以在《明史》中将其定位为中兴之主。
隆庆皇帝是个中兴之主。因为隆庆时期,互市和开关,两大政策,互市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使百姓受惠,尤其是边疆百姓生活安定下来,从事农耕作业,再也不会提心吊胆,流离失所。开关,使走私船只合法化,虽然仅仅开了小港口,不能出海到日本,但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货船航运经济发展起来,增加了国家税收,民族资本逐渐产生,促进了社会进步。
感谢邀请。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隆庆皇帝即是明穆宗朱载垕,他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嘉靖皇帝的三子。他虽然只在位6年,但他任用贤臣,革除弊政,发展经济,一举开创了隆庆新政,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隆庆开关”。最后虽因沉迷媚药而亡,然,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创下的有利于大明的那些功绩,所以小编认为他是中兴明主。
朱载垕登基后,任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辅佐朝政,废除父亲嘉靖皇帝时期的做法,施行新政。
(1)***冤狱,宣布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后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以前,所有因上谏而获罪的大臣,还活着的免其罪并召用,已经死的了发抚恤金。
(2)罢除一切斋醮,撤西苑内大高玄殿、国明等阁、玉熙等宫及诸亭台斋醮所立匾额,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买。
(3)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是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并且坚决赏廉惩贪。
(4)减免赋税,救济百姓,减少百姓灾后的痛苦。
(5)抑止土地兼并,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嘉庆皇帝在清朝历史上算是一个知名度不高、存在感也不强的皇帝。在他之前,是清朝处于鼎盛时期的康雍乾三代帝王,其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在他之后,则是进入近代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诸帝,起码也都在历史教科书上出过场。唯独嘉庆帝,既没有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又没有经历过近代的历史,所以这位在位长达25年的皇帝几乎就被尴尬地“忽略”掉了。
但是平心而论地说,嘉庆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混日子的皇帝。尤其在他即位之初,还是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很是有过一番思考的,对他爹乾隆晚年的种种弊政和错误也都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到,经过了他爹乾隆长达六十年的统治之后,大清王朝已经是弊病丛生了——吏治***、奢侈靡费、土地兼并、流民日多、武备废弛、河工失修……所以,在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亲征之后,他便立即从整肃巨贪和珅开始,拉开了国家政治整顿的序幕。
嘉庆亲政初期,除了整肃和珅集团,严厉禁止奢侈靡费之风外,还特别注意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曾不止一次地下诏求言,希望大小官员们能够就各方面的问题都积极进言。他在诏书中说:“诸臣务须宅心虚公,将用人行政、兴除利弊、有裨实政者,各抒诚悃,据实敷陈,佐朕不逮,用副集思广益之意。”诚挚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的诚意,嘉庆还亲自***了两起乾隆晚期因言获罪的案子。一件是御史曹锡宝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上书弹劾和珅家奴刘全营私舞弊、贪墨钱财的案子。此案当时因为和珅正得势,曹锡宝的上书最后被乾隆批复“查无实据”,反被斥为“诬陷”,革职回家,几年后含恨而死。嘉庆亲政后,称赞曹锡宝“不愧诤臣之职”,为其***,恢复名誉和官职;另一件则是礼部侍郎尹壮图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上书,建议取消“议罪银”制度的案子。因为尹壮图的上书触怒了乾隆帝,结果被判“斩决”,后改判为降级礼部主事。嘉庆亲政以后,立即为尹壮图***,恢复其官职。
应该说,嘉庆亲政初期的这一系列举动,证明了他确实还是很想成为大清的“中兴之主”的。而对于乾隆晚期已经习惯了闭嘴避祸的大臣们来说,新皇帝广开言路的诚意也是很足的。因此一时之间,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敢说实话、敢提意见的大臣越来越多了。《啸亭杂录》记载说:“今上即位,首下求言之诏,故一时言官,皆有丰***,指摘朝政,改如转圜”。看着这一片大好形势,嘉庆的“中兴梦”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
然而,历史却在这个时候给人们泼了一盆凉水。就在嘉庆亲政半年之后的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一篇言辞激烈、直指时弊的上书摆在了嘉庆帝的案头。这篇上书的作者,是翰林院编修洪亮吉。这位洪亮吉才学过人,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尤其敏锐。他曾就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写下过著名的《治平篇》,堪称中国人口学的开山之作。而在这封给嘉庆的上书中,洪亮吉保持着他一贯的大胆、直率和尖锐的风格。他在上书中说:“……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何以言励精图治也?”这等于直接指出嘉庆亲政以来的各种措施其实根本不到位,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更厉害的是,洪亮吉还在文中直接指出:“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心者不少……”这段批评可谓是要了命了。因为大臣们都知道,嘉庆是个超级大戏迷。在即位之初的时候,嘉庆曾经创下了在宫里连续看戏十八天的记录。洪亮吉如此说,不是直接戳到了嘉庆的痛处了么?
果然,嘉庆看到洪亮吉的上书后,***雷霆。他下诏痛斥洪亮吉“语涉不经,气无伦次”,说自己“孜孜图治,每日召见臣工,批阅奏章,视朝时刻之常规,及宫府整肃之实事,在廷诸臣皆共知”,认为洪亮吉对他的批评全是污蔑。最后下令将洪亮吉革职,发配新疆。这就是嘉庆朝有名的“洪亮吉大案”。直到第二年春天,怒气已经消散的嘉庆,重新看了洪亮吉的上书,才感到“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下令赦免了洪亮吉,将他从新疆释放回原籍。可是,洪亮吉因言获罪的恶劣影响已经无法挽回了。大臣们看到嘉庆的所谓广开言路原来不过如此,根本容不得对他本人的批评,都怕落得和洪亮吉一样的下场,于是“言事者日见其少,即有言者,皆论官吏常事,而于君德民隐相关之实,则绝无论及。”嘉庆亲政初期的那短暂的新兴风气,很快就消失了。而嘉庆的“中兴梦”,也就在“万马齐喑”的沉默中跟着一起消散不见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陈以勤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陈以勤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