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是哪一年

kodinid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的厂卫制度是怎么回事?它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2. 明朝灭亡之后,那些胡作非为的锦衣卫去哪里了?

明朝的厂卫制度是怎么回事?它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这个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被视为最为正统的王朝,也被称之为皇权专制最为严重的王朝。中国几千年的王权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走向专制,专制制度也愈来愈成熟。

其实在明朝是有着专门的监察机构的,它有一个官方的称呼---都察院。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这些人不放心,所以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专门服务于自己的特殊机构---锦衣卫,而正是因为如此,“监察之余还需监察”的理念深入到明朝的每一位帝王心里,锦衣卫监察都察院,东厂监察锦衣卫,西厂监察东厂,内行厂监察东、西两厂,一系列的监察机构应运而出,如果明王朝不是200多年就灭亡的话,可能还会滋生出很多的监察机构,或者说是专属于皇帝特务机构。

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是哪一年-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锦衣卫的由来

而题目中所说的厂卫制度换做我们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其实就是特务机构,当然了这些特务机构不仅仅是只有一个,而是有着四个特务机构,这四个字特务机构合起来才称之为“厂卫”。

所谓“厂卫”,就是“三厂一卫”,它们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是哪一年-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主要负责诏狱

东厂(明成祖朱棣),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监督锦衣卫

西厂(明宪宗朱见深),主要负责侦查、监督官民,监督东厂

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是哪一年-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行厂(明武宗朱厚照),主要负责监督东、西二厂

这些厂卫其实就是为了相互监察,他们监察的范围从平民百姓到中央官员,甚至还包括厂与厂之间的相互监督,而这些厂卫的权力随着历代帝王的更迭相应的权力也在渐渐降低,几乎呈现出一种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的规律。

在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并利用自己的权力为非作歹,坏事做尽,同时伴随着宦官出场的还有一个名词——厂卫制度。

那么厂卫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它有包含着怎样的内容?这个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大明朝又带来了何种影响呢?

厂卫制度由锦衣卫、东西厂以及内行厂构成。虽然四者建立时间不相同,但其都是作为特务机关而存在的,起到了监察、逮捕和询问办案等职能。那么接下来笔者就为您一一介绍这四项内容。

锦衣卫前身是“亲军都尉府”,建立之初的目的便是是监督朝臣,最终却成了皇帝仪仗队和侍卫的直接管理者。锦衣卫由指挥使领导,指挥使由皇帝直接任命,可以担任这个官职的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不经批文逮捕任何人,也可以对被逮捕的人进行私下的审问。

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这两个案件中被株连的人员全部都是锦衣卫逮捕的。

也是因为胡、蓝的案子使朝中可用之人大大减少,朱元璋对始作俑者锦衣卫实施了惩罚,他下令废除锦衣卫制度。多年后朱棣登基,为了对百官实施监督,他又下令恢复了锦衣卫制度,同时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东厂。

前面已经说过东厂是明成祖朱棣主张建立的,他建立这个特务机构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当年朱棣清君侧夺了自己亲侄子的皇位,而后坊间便有传言说建文帝其实没有死。这些谣言使得朱棣内心慌乱,于是下定决心惩治那些散播谣言的人。

但朱棣觉得锦衣卫设立在宫外,使用起来有些不方便,于是东厂出现了。而后东厂地位也超过了一直居于特务机关首领地位的锦衣卫。

厂卫制度是明代君主在传统的封建司法机构(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建制之外设置的特务特勤机构的统称,按照创立时间排序,可以包括锦衣卫(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合称厂)。其属于明代官场首创的特务特勤制度,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明代官场无法抹灭的一大政治“污点”。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厂卫制度对明代社会法制秩序的破坏,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了明末官场的腐朽颓废,加速了朝代的更替和灭亡。

锦衣卫的任务:“盗贼奸佞, 街涂沟洫, 密缉而时省之。《明史· 职官志五》”

锦衣卫是厂卫中最先创立的机构,“卫”实际上是明朝的军队编制,一“卫”是五千六百人,人数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大概两个旅大小。

锦衣卫最早的雏形是明初的亲军都尉府及其统辖的仪鸾司,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禁卫队和仪仗队。由于朱元璋本人疑心极重,唯恐臣下对其不忠,于是便命令身边亲军作为密探在全国各地进行巡视,开始执行“特殊任务”。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将亲军改编,创建锦衣卫组织,正式形成与此前各朝代截然不同的禁卫军组织。从之前主要保障君主安全的“保镖”的角色,演变为了集侦察、缉捕、审讯等职能为一体的特勤人员。

过于集中的权力让锦衣卫在成立之初就迅速失控,破坏了明朝初建***的稳定性。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迫于舆论压力将锦衣卫废除,并下令销毁锦衣卫所用的处刑工具,重大案件的审判权也短暂地回到了三法司手中。

后来,明成祖朱棣借靖难之变上位,因为深知自己皇位的“来路不正”,变本加厉地想要压制臣民对他的怨气,并对官僚阶层进行有效的制约。于是他再次恢复并扩展了锦衣卫的权力设置,增设了负责诏狱的北镇抚司,专门处理由黄帝下诏书定罪的***。自此,锦衣卫的机构设置一直沿用到李自成起义灭明,贯穿明代历史长达262年。

东厂的职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 与锦衣卫均权势。”

明成祖朱棣的另一个“创造”,是设立了日后更加黑暗、更加臭名昭著的“东厂”。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为了对政治上的***势力进行压制,在锦衣卫之外又设立了东厂这一新的监察机构(或称之为特务机构会更贴切)。

明朝灭亡之后,那些胡作非为的锦衣卫去哪里了?

锦衣卫在明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崇祯时期,锦衣卫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分庞大的规模,直到南明永历年间锦衣卫才彻底消失。但在明末抵抗清朝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却很少见到锦衣卫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锦衣卫建立的初衷就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手中需要一支监督手下各级官员的队伍。这支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对这些人的第一要求就应该是“忠诚”,锦衣卫的世袭制度表面来看也有助于提升锦衣卫的忠诚度。

而一味追求忠诚的弱点就是人员素质越来越差,通过世袭得到锦衣卫身份的士兵多数并没有直接选拔的能力强。这种情况随着锦衣卫一代代的发展越演越烈,但锦衣卫又需要能办事的劳动力,一来二去锦衣卫人就越来越多。

按照明朝军制,锦衣卫原来就是一只亲军卫,编制只有五千人。由于地位的特殊和一部分工作需要,锦衣卫的人数一直只增不减,那个时期锦衣卫在众人看来,完全成为了明朝时期的一份铁饭碗。嘉靖初年(1522)的时候锦衣卫确实达到了十五六万人,虽然后来略有裁剪,但人数还是相当庞大。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不被约束的权势必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我们来看一看锦衣卫在明朝末年都做了什么。锦衣卫成立初期确实达到了预期目标,上下官员对锦衣卫怀着畏惧,各司其责,大家相安无事。但明英宗后,由于君主过分依赖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导致锦衣卫的权力太大,很多锦衣卫肆无忌惮的以各种方式掠夺财富,使得明朝律法崩溃。对此明代的遗民痛定思痛,甚至有“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的结论。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铲除阉党之余也没有忘记锦衣卫,在一番整顿过后,朱由检甚至希望依仗锦衣卫的特务来维持大明摇摇欲坠的江山朱由检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信锦衣卫的忠诚,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刑法侦缉的大权都放心的交给这些特务掌管。

锦衣卫也随着朱由检的重视,有了回光返照的局面,但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锦衣卫眼看大明江山即将倒台,不仅没有忠于大明的觉悟,甚至开始为自己在下一个朝代的未来做打算。李自成挥师东进,扼守宣府到北京数百里险要关隘的首将纷纷开城门迎接李自成,锦衣卫对京城内“奸细潜入,佣夫贩卒阴为流贼所遣,无一举发。”

介绍一个人:张名振。

张名振是锦衣卫,在崇祯皇帝殉国时,他从海路出发,本来打算在海路给崇祯找一条退路,无奈碰到了大清海军,应该是孔有德水军。因为当时清朝提出吴三桂需要投降的一个条件,就是清军也有水军,会登陆和清军呼应,吴三桂同意投降。清朝不怎么重视水军,不知道是谁,说孔有德只是推测。

张名振知道找不到水路,崇祯去世消息传来,张名振只好南逃,到达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岛。张名振就是后来鲁监国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在姜镶等人第一次抗清***中,张名振带军队攻入浙江,响应姜镶,声势很大。

但是因为永历皇帝不作为,郑成功偷袭同在福建抗清的郑彩,张名振害怕被郑成功偷袭,只好撤军。可以说,第一次抗清***关键破坏分子就是郑成功。

第一次抗清***之后不久,多尔衮死,圈地运动被废,顺治耕明田,天下和睦。张名振和鲁监国投奔郑成功,不久死于军中。

大明伟大就在这里,除了东林党,每一个既得利益者都为大明奋不顾身。锦衣卫如此,太监也如此,传递信息的太监多次进入战场,冒死送信。只有东林党卖国为荣,南京大门打开就是这些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消失的4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锦衣卫 明朝 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