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和日本战争历史解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和日本战争历史解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日从哪个朝代战争开始的?
中日从唐朝就开始战争了,中方是唐朝。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13万征百济,新罗5万精兵接应,迅速击溃百济,俘虏国王义慈。
义慈王次子福信收残部企图复国,向日本求助,要日本放回作为人质丰璋王子,日本齐明女皇答应,并于661年1月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因劳累病故出征搁浅。
662年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
663年8月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到白江口……最终在白江口海战中被唐、新罗联军打败,百济灭亡,唐朝取得了白江口海战的胜利……
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中,明朝和朝鲜军队以及日本鬼子的阵亡人数?
公元1592年,朝鲜使臣来到北京,求见明朝皇帝,告知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都城汉城已经失守,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请求明朝出兵支援。明神宗朱翊钧接受了朝鲜***的请求,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渡过鸭绿江援朝。大规模的援朝战争开始了。 第二年,中朝军队互相配合,进攻平壤。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与日军展开激战。在中朝将士的攻击下,日军支持不住,纷纷溃逃,中朝军队一举攻克平壤,歼敌一万多人,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日军被迫退据釜山,朝鲜国土绝大部分被光复。 丰臣秀吉***装与中朝议和,诱使明朝撤军。公元15***年,他再次派兵人侵朝鲜。明神宗派兵部尚书邢玠率兵援朝。在中朝军队的打击下,日军损失惨重。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人心涣散,仓皇撤退。中朝军队乘机反攻,在朝鲜南部海面拦击日军。在海上决战中,朝鲜名将李舜臣亲自驾船擂鼓,勇敢地***敌阵。年已72岁的明朝老将邓子龙一直冲锋在前,杀死许多日军。中朝主将身先士卒,激励将士奋勇拼杀,终于大获全胜。在这次战役中,击沉日船900艘,全歼日军。邓子龙和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万历援朝战争中,中朝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永远记住中国将士的功绩,朝鲜人民为邢玠、邓子龙建立了庙宇。3万多将士身亡
明朝“抗日战争”始末,东亚“世界大战”是如何终结的?
从1467年应仁之乱起,日本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直到1590年才由丰成秀吉完成统一,并掌握了日本的军政大权。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枭雄一样,丰成秀吉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征服世界。
当时他眼中的世界可能也就是亚洲东部而已,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印度,菲律宾。据说他还曾向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下令,让菲律宾向日本称臣。当然人家也没鸟他。他还想着"奉***于大唐之京都,可于明后年幸,将京城附近之十国可供圣上御用,周围百国吾儿领有。""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宁波府,近天竺,以便尊圣意,占领天竺。"瞧,这家伙居然想迁都到北京,然后自己定居宁波,准备占领印度呢。
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丰臣秀吉在1591年开始整兵备战,并写信给朝鲜国王,信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我丰臣秀吉已经统一日本,现在国富民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生苦短,并不能就这样浪费了,所以我想去征服明国,借你家路用用?"
在朝鲜拒绝之后,丰成秀吉便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朝鲜,朝鲜因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所以一败再败。日军在朝鲜可谓是势如破竹,1592年4月开战,5月便破汉城,6月陷平壤。朝鲜国王被追到中朝边境,只能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1593年1月,明朝总兵李如松率军3万余人入朝参战。2月收复平壤,开城。5月日军被迫退守庆尚,全罗两道沿海城市,并请求议和。整个谈判过程也是一出闹剧,由于日本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包括明朝嫁公主给***,朝鲜割地给日本等等。其中也有明朝谈判代表沈惟敬欺上瞒下的原因。所以谈判破裂。
15***年初日本再度增兵攻朝,2月明朝再议定援朝。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开始撤退。到年底战争基本结束。
这场战争给三方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朝鲜一方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日本因此战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影响最大的还是明朝,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八百万两。并且在二十年内无力应对女真部落,使其逐渐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
日本两次侵略朝鲜,套路相同,明清为何会有不同结果?
套路虽看似相同,但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明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发兵朝鲜意图占领朝鲜半岛,进而窥视华夏。但是在明朝联军的反击下,日本没有得逞,后来丰臣秀吉也死了。
反观清光绪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最后大清军队输的一败涂地,不得不引人思考两者原因。
套路相同,但是具体时代环境不一样。明朝统治阶层对于战争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万历皇帝作为经验老道的皇帝,对于打或者不打有着清醒的认识。
同时明军由于长期对蒙古部落、倭寇作战,军队训练有素,兵士战斗经验丰富。
而清朝这边,朝廷对于打不打有着不同的意见,光绪帝主张打,可是他太年轻了,缺乏必要的政治军事素养。李鸿章不主张打,认为大清军队包括海军缺乏必要的武器更新,训练也松弛,打不过日本军队。
事实上也是如此,尽管皇帝下令打,但是清军无论从指挥上,还是具体战术实施上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思维,这样的落后注定无缘胜利。
从大环境来说甲午战争前,日本已经初步建立了工业化,同时对外扩张也只定了较为明确的准备。而清军这边,国家仍然以农耕为主,工业化少的可怜,同时对于战争也缺乏必要的准备,朝廷缺少对国家和军队的顶层设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和日本战争历史解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和日本战争历史解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