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明朝的历史观,明朝的认识

kodinid 4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当代明朝历史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当代明朝的历史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意义有多大?
  2. 为什么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意义有多大?

明朝(1368年~1644年),灭元而兴,亡于满清。先来看看古人对明朝的评价康熙推崇明太祖朱元璋“治隆唐宋”,清修《明史》称明成祖朱棣“远迈汉唐”。

又有评价: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作为一个汉人朝代,明帝王对于敌对势力,确实坚守了气节,没有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没有向一切外敌屈服,即如崇祯,宁愿自缢而不投降,这一点必须承认。

当代明朝的历史观,明朝的认识-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伟人评明朝:《明史》我看了最生气,除了朱元璋、朱棣两个不识字的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稍好,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这也和康熙对历朝明皇评价一致。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优等的两位,一般的两位,还有十二位被评为不及格。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干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国家能否强大

*明虽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贡。但明的“阉乱”也是其他朝所望尘莫及的。设司礼监由最初的秘书***机构,中后期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与明皇怠政有直接关系。明大太监专权屡屡发生,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最为出名。

当代明朝的历史观,明朝的认识-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虽然明朝皇帝有气节,但是自明中期起,外患从未断绝过,英宗时被蒙古分支瓦剌所擒,放回来后继位的代宗又不肯让位,后又被英宗趁其生病复辟。由于海禁,断绝多年倭乱又起,随后又有东北女真后金崛起。这说明什么?以明朝之威慑,并未如汉唐时外敌远遁的盛况。换个说法,明的军事战略偏于防御性的保守。从明疆域可以看出,汉唐时拥有的广大西域,并未在明的版图中。

明朝一直被众多历史爱好者所研究讨论,其存在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明朝存在最重要的意义,个人认为是将本来因蒙古统治而快消亡的中华文化重燃。

蒙古统治中国近百年,他虽然在统治上***用了中原的一些统治制度,但其目的是掠夺和奴役中原***,本质还是奴隶社会的统治方式。

当代明朝的历史观,明朝的认识-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中原文化的诗书礼乐、忠孝廉耻等完全漠视,他传承的文化还是草原文化,虽然落后但凭借其统治地位还是在***之中强制推广。

中华文化在蒙古统治期间不断被改变并日渐式微

如果没有明朝的话可能我们中华文明只能象另外的几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一样,只能在书本上和考古遗迹中去想象我们曾今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篇回答纯属个人管窥蠡测,如有不对也请阅者赐教。

没有明朝,大汉民族便不会复兴。明朝最大的意义便是恢复中华,复我华夏神器。让流淌在胸间的炎黄血液再次沸腾,一雪前耻,从新找回了民族自信与尊严。不和亲,不称臣,不割地,不纳币,不卑不亢,奉行平等国际关系。而对于那些豺狼蛮夷民族则一打到底。所以终明一朝,对外战争不断,名将如云。天子守国门(朱棣),君王死社稷(朱由检)诠释了什么是君国天下,国风气节。这才是汉民族的脊梁。汉民族善于学习,包容开放明代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郑和西洋,万国坤舆图,浑天仪,三大名著问世,永乐大典,本草纲目,佛朗机,虎蹲炮,三眼铳,红夷炮,一窝蜂,武备志,天工开物。这是一个伟大的汉政权

太祖高皇帝本淮右布衣,乘元纲失振,揭竿而起,南征北战凡十余载,奄有天下,历十五帝,传至怀宗。怀宗践祚十又七年,本欲澄清海宇,振兴社稷,然治国不得其术,驭人又无善法,刚愎自用,性本好猜,急于求治,反害国家。内无孤直,外乏良弼,有一袁崇焕而不能用,臣误君,君亦自误,是以积重难返,回天乏术,卒致身死煤山,社稷殄灭。予叹怀宗之遭时艰难,又恨其始终不自省也。读史至此,辄为之三叹而顿足曰:难矣,为人君者,轻则丧身,重则亡国。南明半壁江山,犹可为明室偏安之本,倘若弘光帝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虽不能匡复中原,还于旧都,尚可效东晋南宋王朝故事,与满清分庭抗礼,划江而治,绵延数十百年,亦非难事。然观弘光帝前后之所作为,深负天下之望也。史谓南宋、东晋臣民偷安江左,不足取哉,而予独谓南明且不宋、晋若也。嗟乎!天既厌明德也明矣,乃令闯王驰骋,献贼猖獗,流寇鹰扬,满人入主。岂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堤必先裂,而后蚁入”也欤?

为什么清朝***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清朝康熙年间,一支由南明遗民组成的队伍请求加入清军,***扮成东北资产阶级。队伍中的成员不会满清的语言和文化,但他们利用南方文人的技巧和洞察力,最终在清军内部取得了不俗的地位。虽然这些遗民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清朝仍容忍了他们的存在,以便借助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来巩固清朝的统治。这表明清朝对于在境内的外来人口和文化有一定的包容和容忍度,并且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也是为了保持国内稳定。

首先

清朝成立后,原明朝的统治者和官员多被逐出、流亡或被灭族。为了维护统治,清朝认为只要不造成威胁自己的情况,接收具有民族特征的古朝鲜和滞留清朝境内的明朝遗民是不会给统治造成威胁的。此外,清朝对于宗教、文化多元性有较高容忍度,这也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稳定。

其次

古朝鲜作为一个独立的相邻国家,对于清朝来讲,其保留明朝年号和接收明朝遗民并没有对其政治影响产生威胁,反而可以借此维护与古朝鲜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巩固边境稳定。

此外

清朝还通过收容明朝遗民,扩大了其国内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了这些遗民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和技术财富,从而推动了清朝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清朝能够容忍古朝鲜使用明朝年号和接收明朝遗民,一方面是基于政治稳定和维护好邻居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符合了其对于文化、宗教多元性的容忍度。

朝鲜使用明朝年号的问题是个***象。

真相是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41年之前,朝鲜虽然被清朝击败而归附,但依然不愿意写清朝年号而是用干支纪年,期间发生了两次沈狱事件,即朝鲜官员到沈阳皇太极,没有使用清朝年号,因而被清朝下狱。

第二阶段是1641年起,由于前述***的影响,以及明朝的灭亡,朝鲜下令严格遵守使用清朝年号。如1645年下令,承政院疏章不书清年号者不得捧入。

第三阶段是多尔衮死后,[_a***_]康熙掌政,特别是康熙亲政后对朝鲜的限制减少,朝鲜在前述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允许极少数***大儒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清朝年号,而以干支纪年代替,这种允许被视为极大的恩典赏赐。期间最有名的***就是1704年,明亡60周年,朝鲜于当初纪念明朝援朝抗日的大报坛祭奠万历皇帝跟崇祯皇帝,特意不写清朝年号,而写干支纪年。但祭奠刚结束就立即烧毁相关文书,怕被清朝知道。

第四阶段是乾隆登基之后,由于此时清朝对明朝已经不如之前那么在意,自己也拜祭孝陵(朱元璋),整修明朝十三陵等,所以朝鲜也跟风开始放松,先是举办忠良科科举,应试者限定为明人后裔或朝鲜人而于丁卯、丙子两役与满清作战身亡者的后裔,允许这些人中举红牌可以不写清年号而写干支纪年。后来又扩大到一切忠良之后。由此,朝鲜民间不使用清年号而使用干支纪年成为潮流。同时,朝鲜对写有明朝年号的事物视为古董珍重收藏,譬如朝鲜国王1756年得到13个写有明朝年号的马牌(马牌即古代传递的驿马的***明),特别收藏于尚瑞院马牌柜。(后来还成为文物古迹上了韩国的邮票)

第五阶段是乾隆晚期之后(1800年之后),朝鲜除了官方文书依然严格使用清朝年号之外,对于臣民用干支纪年代替清朝年号不再限制,而如果是普通平民,那即使使用双年号(明清两个年号)也睁眼闭眼不去管了。这个时候的清朝也不怎么管朝鲜了。

所以,事实上说朝鲜使用明朝年号是个***象,真相是朝鲜官方一直使用清朝年号,民间不喜欢使用清朝年号,但也没有使用明朝年号,而是使用干支纪年,因此从壬辰倭乱到甲午战争,与朝鲜相关的很多历史事件,连我们都习惯于使用干支纪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当代明朝的历史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当代明朝的历史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年号 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