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明朝军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上明朝军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朝末年著名的红金军棋首领是?
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1355年-1363年,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州谯城区)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明末满洲八旗真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吗?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
首先要说如果拿满清骑兵跟明朝纵向比较他不是最强的。努尔哈赤13副铠甲起兵最终夺得天下,清人由此以为骑兵的骑射就是征服天下的利器,所以坚信应该大力发展骑射,连皇族阿哥们都要学,什么四爷八爷十三爷不仅地位尊崇骑射的本领也很高。
但是放眼全球纯靠骑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中西方早在13世纪就不约而同的进入火器时代,明朝朱棣胖揍蒙古残羽靠的就是骑兵装备火器,一顿火铳齐发马儿就吓的不听指挥到处乱跑,哪还能打仗?
但是很可惜,中国各朝代历来是轮回式交替,前朝积累的优势或者经验到后朝十不存二,不停的开倒车。就说火器,西方是一直在发展,满清反而限制火器,怕他骑兵失去优势民众更容易造反。
所以客观的说,满清的骑兵纵向比不了明朝装备了火器的骑兵,横向又比不了西方重骑兵,并不能称之为天下第一。
在当时的东亚或者中国来说应该是一支非常强大的骑兵。蒙古被清朝接连打败后,最后投降。明朝在关外的残留军队无法抵抗,因此退守山海关。不过,清朝能打进中原,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那就是农民起义军有效的牵制住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压迫前朝官员的行为,最终让吴三桂投靠清朝,清朝这才得以入关。可以说清朝的入关得益于李自成和吴三桂这两位。
虽然清朝顺利入关,但是明朝也有关宁铁骑可以抗衡,只不过残余部队比较少而已。满洲八旗在打仗时几乎很少失利,以至于清朝统治者一致认为骑射是“建州之本”。清朝的疆域也不小,西跨葱岭,北据蒙古,并且能守住较长时间。清早期和俄国的战争也没有失利,新疆更是长期占有。乾隆还攻打过东南亚越南缅甸,八旗军一直是主力,战斗力最强,而且战斗力长期不减。
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20万大军,天子被俘,为何没有亡国呢?
题目都说了,只是元气大伤。
明英宗时期,明朝还是强盛的时期,一次失误,断送了50万大军,和大批的文武大臣,才致使明朝元气大伤。
但是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运转,并且还有一位正直的大臣于谦在守卫北京。而那50万大军也不是全部都被消灭,断断续续的还是回来了一批。
即便是到了明末崇祯时期,还坚持了16年才亡国。
正统年间乃明朝“全盛天下”之时,蒙古人早就被打的俯首称臣,从皇帝到士兵谁也没想到,御驾亲征的皇帝会败的如此之惨,惨到全军覆没,一干勋戚将臣全都战死,连皇帝本人都成了蒙古人的俘虏。
土木堡之败对北京的朝廷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皇帝被俘这种事,往前追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徽钦二帝,紧接着便要王朝倾覆,天下腥膻。京师坐镇的大臣们顿感末日降临,他们已经顾不得正统皇帝在蒙古人那里会受到怎样的折辱,当务之急是怎么才能避免亡国之祸。
土木堡战败皇帝被俘的消息刚刚传回北京时,城中上下***自危,纷纷收拾财产准备逃往南京避难,许多大臣也被吓的不知所措,“迁都避难”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人拿出天象变化来佐证迁都南京,躲避战祸的必要性。
朝廷上下争论不休,几乎乱成一锅粥。时任兵部左侍郎于谦站了出来,语出惊人。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有了宋朝的前车之鉴,谁都知道迁都这种软蛋行为绝不可取,就算心里怕的没底,嘴上也绝不敢提了。
土木堡一战,明朝元气大伤,二十万精锐部队,以及数百朝廷中的精英文武官员,尽皆折损,大明王朝的天子朱祁镇被蒙古俘虏。此时的明朝,可以说是人心惶惶,全国一片哗然,似乎明朝的根基已经被极大动摇。
然而,实际上,土木堡之败对于明朝而言,虽然说是不小的损失,但就其实实体影响性而言,远远不如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首先,当时明朝损失的军队大多是京城三大营的精锐,虽说这部分军队在明军的战斗序列之中算是最优秀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明朝没有其他优秀的部队。因此,二十万精锐虽说是巨大的损失,但绝不是致命的损失,因为明朝腹地各地完全由能力向京城调兵,来拱卫京城。
再者,明朝当时的边关防御体系并没有被破坏。土木堡位于宣府和居庸关之间,是明朝边境防卫的一个堡垒。土木堡的位置,实际上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因为其连接着京城的前门居庸关和军事重镇宣府,所以其作为一个军事枢纽,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战略价值;但另一方面,其虽然位于长城以里,但其南方尚有一段内长城,与居庸关相连接,以保卫北京,因此,丢掉土木堡,只是让京城失去了一道屏障而已,并没有让京城完全丧失防御力。
另外,明朝当时的体量还是很大的。在朱祁镇的父亲,即明宣宗朱瞻基的省吃俭用,处处收缩的政策之下,明朝自永乐后期以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改善。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此段文字为明史对于明宣宗的评价,明宣宗虽说爱玩(比如喜欢斗蛐蛐),但办起事来还是不含糊的,他为了发展明朝核心地区的经济,恢复生产,一改朱棣四面扩张的战略而进行全面收缩,安南,奴儿干都司相继被放弃,但这同时也为明朝减少了不少军事和财政负担,使得明朝能够安心发展经济。朱瞻基在位的十年,明朝真正得到了发展。土木堡之变之时,明朝还在吃朱瞻基时期积攒下来的红利,用迷信一点的话说,就是“国运正盛”。自然,在如此厚实的家底的支撑之下,明朝不会那么容易完蛋。
土木堡之变,给当时的明朝带来的最大危机,不是精锐尽丧,而是皇帝被抓。但这个事情的实际影响是在有限,加上于谦等大臣懂得变通,将朱祁镇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这样一来,明朝实际上已经渐渐安稳下来。安稳下来的明朝,其综合实力是蒙古远不能比的,所以,北京保卫战中,瓦剌不出意外地被击败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明朝军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明朝军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