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

kodinid 2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梳理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中央官制?
  2. 中书令在唐朝是什么官职呢?
  3. 唐朝的州郡官职问题?
  4. 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梳理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中央官制?

秦朝的中央官职主要是三公九卿制度

具体分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三公下面分设九卿。其中丞相总管百官事务,御史大夫负责起草政令,太尉掌握军队。所有的官吏直接对皇帝一人负责。废除了以往的世卿世禄制度。汉朝沿袭秦朝的旧制,但增加了御史台等监察官员。唐朝奉行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相互制衡,在尚书省下分设兵、礼、户等六部,管理具体事务。宋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统称为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中书令在唐朝是什么官职呢?

宰相职务

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后周显德元年冯道死后,中书令不再真拜。

唐朝的州郡官职问题?

唐代主管州(郡)税赋的官职是司仓参军。唐代,节度使、州郡等僚属均置有判官,以分曹判事,称为“判司”。也用“判司”之名通称州郡的佐官。

唐玄宗设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

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仓参军职能通常是与财政税收有关,仓亦为仓库之义。

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通过认定世家大族的方式来评定门阀大族,以此来保障权力的掌控权。而唐代建立之后,有必要对这一状况进行重新的判定,即通过形成新的士族集团来取代旧有的标准。

所以唐太宗时,就命大臣搜求全国谱牒,评定姓族等第,编《氏族志》,但《氏族志》编写的过程可以说是很不顺利,其中经历了很多波折,才编修成一部令太宗满意的《氏族志》,用来进行推广使用。就《氏族志》的内容而言,其与南北朝时期的标准有着较大的不同,它不是选官的根据,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则完全不参考前代的相关内容,基本上是建立了一个新的体系,只看在唐朝的官爵等第。《氏族志》的编修,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旧有的门阀土族则受到进一步冲击,只有关陇士族还有一定地位。同时通过修《氏族志》,唐太宗也达到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之后,到了唐高宗时期,高宗命令重修《氏族志》,改称《姓氏录》,进一步贯彻“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五品以上官全部收入,乃至包括士卒以军功晋升者。《姓氏录》虽然受到士族和贵族的轻视,但是被皇帝重视,其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有利于下层官员打破限制来获得提升的机会,因而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官职管理思想研究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中书令 唐朝 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