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是什么

kodinid 3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的最后机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如果早点放弃辽东,坚守关内,是否有机会翻盘?
  2. 孙传庭不死,难道晚明就能改变局势,明朝是否还有翻盘机会?

明朝如果早点放弃辽东,坚守关内,是否有机会翻盘?

很难。

辽东早就丢了,袁崇焕宁远大捷以后,大明坚守的是辽西关宁锦一线,这是大明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这一区域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京师的防御纵深,如果将辽东比作大明的大门,那么关宁锦一线就是内院的门。如果连这扇门都不要的话,那么大明就只剩山海关一个房门了。

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是什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放弃关宁锦一线,不仅仅是山海关暴露在清军锋芒之下,更重要的是喜峰口等关口也成为了清军想进攻便进攻的地方了。喜峰口等关隘就相当于是一个屋子的窗户,虽然之前清军也越过窗口入室作案,但连内院的门都没有的话,其他口隘更是成为没有玻璃窗的窗户了。

关宁锦一线的存在意味着对辽东地区的还有恢复的可能,如果没有关宁锦一线,那么整个东北就再也不是大明能够触碰的了。这就和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一样,谁拥有汉中谁才处于安全之下,也同时掌握进攻对方的主动权。

如果非要放弃关宁锦一线,那么另一个动作也需要同时进行,那就是迁都,因为防线漏洞百出的京师防务已经将大明推向亡国的边缘了。因此坚守关内已经不是能不能翻盘的问题了,清军对关宁锦一线的占领就像一个楔子,整个北部防线都松动了,大明如何翻盘呢?

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是什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我是孝陵卫小校(二分明月故臣心),动手动脚找东西,正儿八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放弃辽东,不代表金不入侵,这样只会把前线引入内地,而金有辽东,更有实力。效果还不如招安李自成。明亡根本原因文官集团,东林党他们导致党争,税收政策严重有问题,农民税负重,这问题不解决,还是亡。

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是什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如下部署,有可能,一,崇祯皇帝军事亲自统一指挥,调南方部队,南北对进打击起义军,二,文官制定怀柔亲民减税扶持政策,安民,如回田,三年免税。三,关外,满人来犯,固坚城,大炮轰。打完谈判,缓冲区物资,输入先进文化,软化蛮夷,有粮食酒肉,满人就不想打了。

四,你们又没稿费,老问我问题。。。哈哈😄

明朝早些放弃辽东,那可能会灭亡的更早。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明朝和后金在辽东的僵持对明朝产生了巨大的战争费用,拖垮明朝的财政,那么将辽东放弃,就能省下一大笔钱,还能将辽东的精锐部队调往内地去剿灭农民起义军,多好的***啊!明朝怎么就想不到呢?

如果真有人这样认为,那么只能说明,他极大地低估了辽东对于明朝的重要性。明朝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后金在关外保持势均力敌的对峙,这与辽东的战略作用密不可分。孙承宗构筑的关宁锦防线,就是通过将锦州,宁远和山海关连成一条巨大的战略防御带来实现对后金扩张势头的遏制的。一旦明朝放弃辽东,那么,明朝在东北边境的防御只剩下了山海关这一点,如此一来,后金则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力量攻击山海关,明朝根本挡不住。

同样重要的是辽东的人口。辽东地处明朝与女真的边境地区,当地民风彪悍,且百姓长久以来与女真的关系密切,相比后金的侵略,辽东百姓显然是更加痛恨明朝的横征暴敛。所以,如果明朝放弃辽东,那么辽东的百姓应当如何安置

  • 如果将辽东的百姓迁往内地,无疑更加加重了内地的土地矛盾,因为明末的土地兼并本身已经很严重,供自耕农耕种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辽东的百姓再迁入内地,无疑会与内地的百姓“争夺***”,进一步激化内部矛盾;

  • 如果将辽东的百姓留在辽东,将其拱手送给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这无疑增长了满洲的实力。因此,如果明朝全面放弃辽东,这将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更何况,明朝最为精锐的关宁军,就是由辽东百姓组成的。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明朝放弃了辽东,且满洲没有攻破山海关,明朝就一定能够收拾残局吗?

明朝末期的大动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社会两百多年积弊的大爆发。

  • 以流民问题为例,明朝之所以出现大批的流民,就是因为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将农民和军户限制得太过于严格,导致其不堪重负,只能逃跑,这个问题在明英宗时期就已经非常严重,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初王阳明所谓的剿匪,就是去收拾这些流民。

  • 到了明朝末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以及皇族亲王数量的激增导致的土地集中,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明朝***对于这一点,丝毫没有办法。


  • 再比如,明朝的财政收入太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宋元两朝,因为实行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每年从市舶司所赚取的贸易税款数量非常之大;而明朝则一直实行海禁政策,导致了海外贸易的停滞,以及走私的泛滥;虽然隆庆年间开放了月港这一小港口,但一方面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贸易量较少,每年只有几万两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大的贸易参与者早已习惯了没有任何关税的走私,所以根本不通过月港进行交易。所以,明朝的财政收入来源一直非常单一。一旦遇到大的天灾,那么这种脆弱的资金链就会立刻断裂。


以上两个问题,只不过是明朝末年诸多问题中的沧海一粟,在重重危机之下,明朝已经是一座支柱坍塌,地基腐坏的大厦,再如何修补,也挽救不了其失败的命运。皇太极的满洲,只是一台巨大的推土机,极快的加速了这座大厦的坍塌。

孙传庭不死,难道晚明就能改变局势,明朝是否还有翻盘机会?

明朝翻盘是不可能了,受《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很多人总以为明朝如果单独对抗农民军或者清军,是可以取胜的。然而事实上明末的这股农民军浪潮,本就是和辽东战事的频发有着很大的关系。只要制度不变,明朝就是这些猛人都活着,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根本抗拒不了灭亡的浪潮。

如果孙传庭不死,他也没有多少机会了,硖县一战的失败,使得孙传庭在陕西苦心经营的家底子都被打光了,李自成没了后顾之忧,为了彻底铲除钉子,拿下陕西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我们***使孙传庭活下来了,逃走了,那他还会去哪?以他的性格,跟崇祯皇帝报到是必然的了,不过崇祯怎么置他的最就不一定了。当然打死是不至于,根据当时明军的分布,派孙传庭去节制山东的刘泽请和高杰是最有可能的了(这俩至少比左良玉好管)。

那这个时间距离李自成去攻伐北京还有不到一年的光景,而孙传庭要想让刘泽请听自己的话,就得大整一波,搞不好刘泽请就要和贺人龙一个结果了。不过以当时山东兵南直隶的战斗力,想挡住李自成是很难的,可以说还差点事。所以李自成走山西攻北京的路线是不会改变的。而孙传庭肯定会勤王,那估计吴三桂被召回的可能就小了很多(但是考虑到当时明军只有关宁军有战斗力了,所以这个结论也不敢妄下)。

最后一战的结果很重要,如果孙传庭赢了,趁势收复山西;李自成赢了,那历史走向没啥太大的变化。那我们***使孙传庭赢了,还一路打到陕西灭了李自成,那结果也是明朝元气进一步大伤,而多尔衮入关也是必然的,明军又一次被摁在地上摩擦也是必然的,孙传庭战败也是必然的(毕竟兵不行,洪承畴还是自己老朋友),明朝这之后就是不亡,也就剩下半口气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辽东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