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的大捷,明朝的大战役

kodinid 6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大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大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安南之战代表了明朝的强势,异常激烈的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2. 为什么明朝对战西方列强的战争可以胜利?
  3. 蒙古族里是否有关于明朝正德年间应州战役的记载?为什么?

安南之战代表了明朝的强势,异常激烈的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安南之战打的并不太激烈,进展很顺利,在明初期的强大战力下,安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安南之战起因:

明朝历史上的大捷,明朝的大战役-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1400年,越南陈朝权相黎季犛夺权,并改回原姓胡,史称胡朝。由于陈朝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胡季犛篡位后惧怕明朝问罪,一直***,并在一年后传位儿子胡汉苍。到了第三年,胡氏派人到北京,向刚起兵夺位的明成祖朱棣谎称,陈氏"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甥,为众所推"。把人家江山夺了,还冒充人家外甥,借此声称自己统治资格,要求明朝册封。(诸葛亮: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此之人,,,)。明廷一时找不到破绽,便册封了胡氏为“安南国王”。岂料,天道有轮回,又一年后,陈朝遗臣裴伯耆辗转到了北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明成祖控诉了胡氏的恶行。公元1406年,明朝派广西都督佥事黄中领五千士兵胡送陈朝王孙陈天平回越南,竟在半道被胡朝军队劫杀,明军死伤惨重,陈天平被胡氏凌迟。明成组获悉后大怒,也不管他老子朱元璋对越南定下的“不征之国”的规定了,决意出征越南。

(明成祖朱棣)

安南之战经过

明朝历史上的大捷,明朝的大战役-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1407年,明成祖派遣大军,由东西两路向安南进发,夹击安南。东路军由沐英之子、西平侯沐晟指挥,率领七万九千人从云南出发。东路军由张辅指挥,率领十三万六千人从广西出发,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于安南的白鹤江会师。同年十二月份,胡军的主力退守多邦城,张辅,沐晟合兵一处,挖填沟壕,架设云梯,准备攻城。明军在城下不断以火炮、火枪攻击城墙守军。胡军试图以象兵冲击明军军阵,明军用画着的狮子蒙在马上,同时火器齐发,大象受到明***器惊吓,纷纷掉头狂奔,胡军阵型大乱,被大象踩踏而死者无数,多邦城破。紧接着,明军攻入安南的重要城市东都升龙,并于1407年初继续向胡朝首都清化前进。胡氏皇子胡元澄领军退守黄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红河一段),与胡季牦、胡汉苍会合。明将沐晟则进驻木凡江(在今越南河西省,与黄江相接)预备出击。农历二月,沐晟沿江两岸击败胡元澄军,追击至闷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因军中爆发疾疫,明军移师到咸子关立塞备战。农历三月,胡军***水步大军七万,号称二十一万,与明军爆发咸子关之战。结果毫无意外,胡军溃败,大批兵士溺毙於该处河流,无数船只及军粮沉没,胡氏父子败逃,最终在农历五月十一日(6月16日)在奇罗海口(在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县)被明军俘获,胡朝灭亡领土被明朝收复。越南在脱离中原王朝400年后,又重新收入版图

(明朝士兵)

安南是中国古交趾,汉唐以来就是中国的郡县,五代时中原战乱,安南趁机独立,宋时曾兵犯中原南境,此时大明时安南是大越陈朝,我大明太宗皇帝(成祖)在位。1400年黎季犛废陈少帝自立为帝建立胡朝。.陈朝后人陈添平跑到南京找成祖求援,当时明朝派出御史去安南调查,胡季犛(改回祖姓)害怕大明宗主国知道,便追杀御史官员,没杀成,御史逃回大明,成祖乃是五征漠北,打得蒙古人跳河的马上皇帝听闻后勃然大怒,又于此时明越又有边境领土争端,1406年大明派人护送陈朝后人陈添平回安南被胡朝军截击,明军太败,陈添平被凌迟处死,消息传回南京,成祖大怒决意兴师。1406年,永乐大帝派总兵官朱能加封征夷将军讨伐安南,行军中朱能病死军中,由副帅张辅统军80万(号称)。此时明军正值武力巅峰,吊打蒙古人,1407年,明军攻破胡朝首都清化,3月,胡军在咸子关集结水步大军七万,号称二十一万,与明军作最后之决战,结果明军大胜,6月,胡氏族人在奇罗海口被明军作获,安南胡虞朝灭亡。大明以陈朝宗室后人以绝无可继承为理由,在安南设置三司,直接管辖。安南久离中国,反叛不断,1424年宣宗放弃。安南胱离大明,建立后黎朝。至正统二年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奉大明正朔,朝贡不绝。

明朝历史上的大捷,明朝的大战役-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明朝对战西方列强的战争可以胜利?

明朝可以打赢列强?你说的是郑家和王直一类的海盗吧?

他们很难说是正规的明朝力量,而是体制外野蛮生长的民间力量

同样列强的正规力量那时也还没渗透到东方,多少一些***和殖民公司

但是明朝的体制外力量是强于大明本身的,而西方殖民力量那时则相当于***和渣滓

明显明朝的***里核心近,而西方的里本土力量源远

当时的技术差距也没拉那么大

等到清朝海禁更严,已经发展不出郑家那样能比正规军都强的武装商团了,无论内外一败涂地很正常


当时西方刚刚开始开始大航海百年左右,当时大明面对的所谓西方列强也就是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而已,所谓的殖民地都还停留在沿海据点,掠夺金银财富等较低端的水平上,力量还很弱小;而且东西方的技术差距并不大,西方也只是在远洋巨舰上对中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大老远跑到中国,也不见得有多强。

但是大清就不一样了,它面对的西方列强主要是英法这两个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以及欧洲陆军大国沙俄,随后接踵而来的德国人、意大利人、奥地利人等都完成了工业化。事实上西方开始碾压世界也就是从完成工业化开始的,之前只是有优势但被距离抵消了不少。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在机动能力、通信指挥上碾压世界各国,所以西方列强可以在中国沿海到处机动寻找海防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虽然总体兵力不足,但是局部战场却是以优势兵力以多打少。满期在这种情况下被虐就很正常了。

因为明朝我国对外与大清完全相反。并且还是当时的航海大国。西方此时以进入封建社会的底谜截断并且严重分裂,西医又是在工业革命后盛行,这种情况下西方怎么能对付得了千年战后统一的大明国!

蒙古族里是否有关于明朝正德年间应州战役记载?为什么?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应州战役,历史记载是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十月在明朝北方边境上,爆发的一场号称规模宏大的战役,明朝军队与蒙古鞑靼部落首领达延汗统帅的蒙古军队激战数日,最终蒙古军队败退。明武宗朱厚照,亲自领兵参战,并杀敌一名,成为了最后一个御驾亲征的大明君主。实际上在蒙古史领域,一直认为“应州大捷”根本不存在。那不过是一场双方重兵对峙,最后只发生了小规模零星战斗,根本没有大的“战役”发生。而且蒙古军是主动撤退,注意是撤退,不是败退。这次战略性撤退让明武宗有了自我吹嘘的素材,而不幸的是蒙古“中兴之王”达延汗在这一年去世,统一的蒙古再次分裂,蒙古各部忙于内战。真的是“天佑大明”。

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说,这场大战给予了蒙古沉重的打击,此后蒙古人虽然还是会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到边关抄掠,但也就是抢一点东西就赶紧逃走,不敢往内地走得太远。

《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里也记载应州战役己方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人。达延汗本命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北元皇帝元昭宗的直系后裔,其血统可以一直追述到著名成吉思汗本人。由于父亲的早亡,巴图孟克很小就继承了汗位,并在母亲的帮助下熟悉军政事物,1487年正式亲政。达延汗亲政后,先后征服蒙古各部,最终使东蒙古六万户全部置于他的统治之下,他也成为继成吉思汗之后第二个统一全蒙的人。被称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应州战役发生于1517年,达延汗恰就在这一年去世,时年44岁。达延汗去世后,统一的漠南蒙古再次分裂,蒙古各部从此不敢再次进犯明朝边关。

《明史·武宗本纪》记载比较简略。就一句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明史·鞑靼列传》的记载充满戏说的味道。“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段记录,充满戏说的意味。

明实录·武宗实录》对战果的记载耐人寻味。其中对战果有一个详细的说明:“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战了五日,竟然只有几十个人的死亡。这仿佛打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

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大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大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安南 明朝 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