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吗

kodinid 7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和亲纳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真的是网上所说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明朝真的是网上所说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实际上,这句话里面的所有内容,明朝都在表面上做到了,不然也不会这么多人吹捧。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了解明朝,其实也不见得真如这句话说的那般硬朗刚强,那般盛世辉煌。

所谓“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这便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的最好诠释。那么,明朝为何能做到连强大的汉唐时代都做不到的事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起点高!

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吗-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一个“高开低走”的王朝。和汉唐开国不同,明朝从立国时起便傲视天下。当年,在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号召下,汉民族在伟大的“复国战争”一举击败了曾横扫亚欧大陆无敌手的蒙元帝国,实现了“日月重开大宋天”的伟业。

之后,明军又在徐达、蓝玉名将的率领下,多次深入草原,暴揍蒙元,打得自两宋以来便长期压制中原汉族的草原民族毫无还手之力。

如此强大的战力和气场,是汉唐立国之初都不曾有过的。须知道,即便是强大的唐朝,在立国之初也一度向突厥称臣长达10余年。因此,“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这些明朝都做到了。

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吗-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不割地”这就说不过去了,这句话一般对照的吐槽对象是清朝。因为自近代以来,腐朽的清***一再丧权辱国,一再割让国土,自然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好印象。然而,明朝在这方面难道就做得比清朝好吗?如果我们对比一下明朝强盛时期明末时期的疆域图,就会发现明朝的失地情况远比清朝严重。到明朝末年,明朝实际上只能控制汉地十八省了,总面积只剩380万平方公里左右,大致相当于清末的三分之一。

因此,明朝后期的割地更严重,只是没有像清朝那样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而已。实际上,明朝虽然嘴上不承认并且鄙视满清,而且还整天嚷嚷着收复辽东,但行动上却相当的老实,直接放弃了。

此话虽是后人所编撰,但依几代明皇表现,并非虚言。你可以说明朝的皇帝昏庸、怠政、奇葩甚至无能,但不可以说明代的皇帝没有节操,说他们没种。

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吗-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成祖朱棣曾说过一句话:“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唐之结盟,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此话虽有给自己贴金之嫌,但也基本符合事实。

朱棣曾被朱元璋封王燕地,篡位后总是觉得南京不自在,于是又回到原来的封地北平,并定都于此。北平虽距离当时主要外敌,蒙古残余势力较近,但也并非国门那么夸张,中间还隔着重镇山海关,后来随着经营边防,京师更加算不上国门了,但毕竟是离边境不很远,故有天子守国门之说。

确实明朝只有战死的皇帝,没一位投降的皇帝,即使土木明英宗被瓦剌所俘,也没有投降。确如朱棣所说,和亲纳贡割地之类的事,终其明朝也没有出现过,大明对于四方蛮夷的态度从来就具有高高在上的先天优越感。

至于天子死社稷,是说的明崇祯,李闯军攻破北京城,于煤山自缢,宁死不降。

然而如此有骨气的朝代,赞的人不多,贬的人不少,而发生过和亲结盟之事的汉唐却广为世人称颂呢?汉唐和亲只是权宜,以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只是暂时的退让,要不怎会有汉武帝驱逐匈奴于漠北,唐贞观开元之盛象呢?

方圆论坛观点!

明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历经276年,前后共有16位皇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确实有一些皇帝做到了。但是没做到的更多。所以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对比其他朝代的话明朝算是比较硬气的朝代。除了秦朝和明朝之外,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有过和亲纳贡的事情。相比起来明朝虽然最后也腐朽不堪,但多少还是保留了一丝尊严。

首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朱棣提出了文死谏,武死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后,朱棣把首都从南京搬到了北京。原因很简单,在历朝历代中原都会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朱棣迁都就是为了让之后的皇帝有危机感。从而使得他们保持斗志不要懈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身边还有不少危险。虽然在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也有过很多失败,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有逃回南京的想法。即使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后,原本崇祯皇帝是有机会逃到南京继续对抗李自成的。但他没有那么做,最终他选择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体现出了一种“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意味。

细想一下历史上明朝还真没有过割地,和亲,称臣的事情发生过。很多人认为的强大的汉朝,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连续六任帝王一直在对匈奴和亲纳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耻辱。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断绝了这一现象,开始使用武力征讨匈奴。而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这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清朝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贡献颇大的。但是清朝末期的皇帝确实一个比一个没骨气。割地,赔款,纳贡。能做的都做。而且谄媚西方国家实在令人作呕。

而明朝时期虽然也有过许多屈辱的战败经历。但是从没有过接受割地赔款,和亲纳贡的举动。最典型的就是明英宗。明英宗时期蒙古想明朝索要财物,但是被明英宗拒绝了。后来明英宗率军亲征蒙古,虽然土木堡之变战败被俘,但是宁死也绝不接受割地纳贡。后来明朝甚至令立新君打破了蒙古的讹诈。虽然明朝战败了很耻辱。但是他们很有骨气。虽然败了,但是绝不纳贡。说明朝有骨气相信没有谁反对吧。

明朝末期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地位。而崇祯皇帝拒绝逃亡选择***殉国。而北京城明朝官吏十之八九也都在北京城破之后***身亡。皇亲国戚***超过一百余家。崇祯的皇后嫔妃等均***殉国。令北京城进士生员有上千家***殉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虽亡,但依旧保留了一丝尊严。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这是很多人喜欢明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相较于汉朝时对匈奴的和亲求和政策宋朝向辽金的纳贡称臣,甚至是割地求和,明朝的这些做法无疑能够鼓舞人心,激励了很多人的那种自豪感。而据史料记载,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从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成了明朝的一大佳话,被很多人推崇。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直接派人打到了元大都,把元朝统治者从大都赶了出去,从此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结束了对中原地区长达八十多年的统治,只能再次退居关外。而且之后朱元璋也数次出兵北漠,把元朝的残余势力打的很没有脾气。

并且他又在北方防线构筑了九边,派重兵进行把守,几乎是杜绝了北元再次进犯的可能性。这一时期朱元璋对待元朝的政策是一贯的铁血和敌对,不把他们打趴下绝不善罢甘休。多年的宿敌本就是你死我活,你说硬气不硬气。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继承了他爹的铁血政策,对待元朝的残余势力更是好不心慈手软,真的是把他们往死里整。他自己整顿大军,御驾亲征,五次出击北漠,把北元打的几乎是溃不成军,那真的叫一个惨啊。

他还迁都北京,从他以后几乎历代皇帝都待在北京,亲自守卫明朝的北大门,这也是“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好的证明。

明英宗朱祁镇,相较于他的祖辈其实有点窝囊。他带兵去打鞑靼,也就是蒙古族分裂之后的一个部落,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几十万大军被人消灭的一干二净,他也成了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个被俘虏的皇帝。不过他也不是个孬种,据说在敌军军营里面的时候,他表现的气宇轩昂,丝毫没有丢了一个天朝大国的皇帝应有的仪态。最后他被送回国的时候,也先还亲自送他,并且跟他依依惜别,很多人有感于他的魅力,还不舍得他离开。

回到正题,他被俘以后,国内经历短暂的慌乱之后,很快就拿出了对策。最后以兵部右侍郎于谦为首,坚决保卫国都,与鞑靼血战到底,皇帝在他们手中又怎么样,王室人口那么多,再立一个就是,但是国都只有一个,坚决不能丢。最后两军交战于北京城下,完胜鞑靼。多么的硬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不和亲不纳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纳贡 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