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郑成功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的郑成功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明末时候台湾人口少郑成功哪里来的兵源?
- 为什么郑和、郑成功被明朝皇帝赐姓“郑”,而不是“朱”?
- 郑成功七下西洋,是明朝为了炫耀武力还是寻找朱允汶?
- 郑成功以明朝臣子自居,建立明郑后,为何不拥立明朝皇室后裔?
明末时候台湾人口少郑成功哪里来的兵源?
郑成功的兵源并非来自台湾,而是来自福建、浙江、广东等地。自从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在小金门起兵抗清后,郑***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
为什么郑和、郑成功被明朝皇帝赐姓“郑”,而不是“朱”?
郑成功不是皇帝,是明末***的民族英雄。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七下西洋,是明朝为了炫耀武力还是寻找朱允汶?
朱棣在当政以后为了巩固地位,为了得到人心,也为了宣扬国威,于是派郑和7次下西洋,不排除有寻找建文帝朱允汶的目的,再说其实他这个皇帝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找到了建文帝就了却了他的心事了!如果是在考试中的话可以写寻找建文帝。
郑成功以明朝臣子自居,建立明郑后,为何不拥立明朝皇室后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初郑成功父子是推崇隆武帝一派,但当时郑成功只是父亲郑芝龙手下将领,还没有操盘大局的能力。
而郑芝龙认为隆武帝其实没有实力,主要军事实力就是郑家的力量。
而郑家的力量不足以和满清全面对抗,况且还有浙江鲁监国等南明其他势力拆台。
所以,郑芝龙先是回避和清军作战,最后干脆投降。
清军攻入福建,隆武帝被杀死,郑芝龙投降,由此隆武政权垮台。
隆武***垮台以后,郑成功也脱离父亲自己开始反清。
他开始是推崇隆武帝,但这个***已经完了,残余的如宁靖王之流资历太浅,当时才30岁左右,不足以服众。
四个字“志大才雄”。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不***,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军事家、政治家,但是郑成功本人志大才雄,遇事独断于心,具有极具坚毅的性格,根本不是屈居他人之下的凡物。
顾城老先生的《南明史》堪称历史著作的典范,书中对郑成功的评价我觉得很深刻度,“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个怎么说呢,我觉得只能是一个中性略带贬义的评价吧,郑成功的地盘都是自己血拼下的,肯定要优先考虑自家势力的存亡兴衰。
郑成功在隆武帝遇难后,一直不愿意奉永历帝朱由榔为正朔,在孙可望受封秦王,分三路誓师连克贵州,川南、湖南、广西大部的大好形势下,郑成功依然在坐观成败并没有向永历朝称臣,保持自家的割据性,虽然最后受封延平郡王,但是受封不听调,在孙可望降清清军主力云集西南的时候,依然坐观成败,俨然独立王国,永历王朝的死活郑成功并未放在心上。
孙可望北伐全盛时期真有一鼓作气收复河山之势,可惜私心导致功败垂成,当然这与本次问答无关我不在赘述。
张煌言、张名振在浙东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一时之间声威大振,福建“义师起,八郡同日发”,但是郑氏集团对朱以海监国这个事情很冷淡,不光不予以配合还处处掣肘。后来朱以海被清军击败,没有了根据地的朱以海到了厦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表面上以礼相待,安排朱以海居住于金门。
永历帝 朱由榔在云南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后,张煌言几次上书朱以海,要求朱以海“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由于郑成功不支持而作罢。郑成功死后,朱以海一度无人供奉。
对此,顾城对在南明史中对郑成功有严厉的批评,“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的策略是明、清两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郑成功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郑成功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