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朝历史地位,于谦明朝历史地位如何

kodinid 6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谦明朝历史地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于谦明朝历史地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于谦是状元吗?
  2. 大明朝于谦?
  3. 于谦,明代什么家什么家?
  4.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于谦是状元吗?

于谦不是状元,是进士。于谦史载为浙江钱塘人,生于1398年,字廷益,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后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山西河南巡抚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但是性固刚直,颇遭众忌。著有《于忠肃集》。

于谦明朝历史地位,于谦明朝历史地位如何-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谦 并不是状元 他是进士。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62]。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于谦明朝历史地位,于谦明朝历史地位如何-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明朝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永乐十九年(1421年),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天顺元年(1457年)2月16日,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他谋立襄王之子,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于谦明朝历史地位,于谦明朝历史地位如何-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谦,明代什么家什么家?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于谦,浙江杭州钱塘人,年少有为,23岁时就考取进士,因随明宣宗朱瞻基亲政,数落谋反的汉王朱高煦有功,被破格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为当地的人民谋取了大量的***,深得当地人民的尊敬和喜爱。 明英宗朱祁镇不听劝阻,带兵亲征,在土木堡被俘,一时群龙无首,朝廷乱了阵脚,京城人心惶惶,***自危,于谦镇定自若,他调兵遣将,积极防御,迅速稳定了局势,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一时间他成了明王朝的主心骨,定海神针。


于谦积极辅佐新帝整顿朝纲,铲除奸党,国内推行惠民政策,使民众能安居乐业,加固边海防,防御外敌侵入,使得国内形势一派大好,扭转了动荡的局势,得到了新帝的充分肯定,赋予他更大的权力,支持他的工作。于谦性格刚强,最看不起那些懦弱的大臣、皇亲国戚,因此也得罪了不少的重臣,为他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明英宗在一些憎恨于谦的大臣的支持下,复辟再次当了皇帝,于谦被冤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死在了自己誓死保卫的这片土地上。


于谦一生光明磊落,浩气凛然,他在国家生死存亡危难之际,屹立不倒,力挽狂澜,挽救了明王朝,几乎说是再造了一个明朝,即使被冤入狱也毫无怨言,真应了他的那句话“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真英雄也。

谢谢邀请!简答如下:

于谦(于忠肃,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终年59岁),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杭州上城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后官至兵部尚书,明朝著名大臣,民族英雄。名诗《石灰吟》的作者。后人将其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朱瞻基器重,升任巡按巡抚江西、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于谦因不徇私情,不会请客送礼得罪了当时权贵王振,遭王振党羽诬陷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日,明代宗朱祁钰立,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又亲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督战,破瓦剌之军。瓦剌也先挟英宗向明军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王为轻”拒绝瓦剌无理要求。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后被迫释放英宗。

于谦还有一个“救时宰相”的美称。“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有诗为证:(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因明代宗朱祁钰病中大意,发生了明朝的著名事变(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英宗朱祁镇复辟,于谦随后被诬下狱。后在石亨等人的密谋下,以谋反罪名诬陷于谦,被英宗朱祁镇批准处死。1457年2月16日,清廉刚正的于谦、范广等人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于谦死的很冤枉,世人也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他遇害时,京郊妇孺无不涕泣。当时有民谣:

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

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

(原创)

于谦,是明朝大臣,同时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也因此得罪英宗而惹下祸根。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我们从《明史》对于谦的评价中,便可看出于谦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

于谦虽然很早就踏上了士途之路,然而,为官以来一直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清贫和操守;他为官正气,保卫京师,铲除奸党,***朝纲;他性格刚直,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和皇亲国戚,因此遭到权势们的憎恨,最终由于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无中生有,疯狂报复而英勇捐躯,于谦用自己的一生,正应了他那首流芳百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身正气,其高大形象,着实值得后人敬仰!

于谦是民族英雄,明朝忠臣,官居太保。

于谦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的楷模,明英宗,代宗时抗击瓦剌的总指挥。

一、爱护百姓,两袖清风

他曾经因舌战朱高煦受到明宣宗的赏识,在升任巡按巡抚山西、河南时,曾为防止水患,加厚河堤,并在百姓沒饭吃时,清旨借粮给老百姓,有能力者收获时还,老弱者减免,受到百姓的拥戴。

于谦为官清廉,不接受下级钱财,有些人说可以带些土产,他写了一首诗《入京》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也是"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的出处。

由于不收贿赂,被大太监王振罗织罪名,判***,京城人民纷纷上书,王振无奈,将他贬官,改囚山西,而山西、河南官民均上本喊冤,终于把于谦救出牢狱。

二、民贵、社稷次之,君轻

明英宗是个沒有军事才能,却野心勃勃的皇帝,在王振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刺军大败明军,并俘虏了明英宗。明朝大臣建议南迀,但于谦却力排众议要坚决防守。并拥护明代宗继位,稳住了政局。

随后***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措施,大败瓦剌,瓦剌拿英宗做筹码,于谦却用孟子的活回答:社稷为重,君轻,拒绝了敌人。政局稳定后,瓦剌不得不无条件释放了明英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谦明朝历史地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谦明朝历史地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于谦 明朝 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