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游记反映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西游记反映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游记原著和明朝哪些皇帝有关?
吴承恩一生,大致从1500年到1580年,其生活的年代先后经历:明武宗朱厚照治下的20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45年、明穆宗隆庆的6年、明神宗万历皇帝的10年。
西游记大概是哪个时期的,明末吗?
《西游记》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
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时期的皇帝李世民派唐僧去天竺取经的过程,最先是由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慧立、彦琮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西游记》在明朝是***还是畅销书?
说《西游记》是明朝的***,因为犯着嘉靖皇帝的忌讳,就被嘉靖下令禁毁了。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以明代中后期的开放程度,连《金瓶梅》、《绣榻野史》这种涉“淫”的书都没被禁,人畜无害的神魔***《西游记》,又怎么会被禁呢?翻遍明朝的史料,都找不到西游记被禁的记载
有人说《西游记》是讽刺明朝官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这种观点,大约来自于现代人对《西游记》的解读。比如,所谓“没后台的妖怪大多数都被打死了,有后台的妖怪还都好好的”,“西天取经本就是佛教导演的一场秀”,“取经的主角走上了内定的晋升之路”,“只因是内定人选,出力最少的人获得了最大的收益”等等。
以上列举的种种情况,恐怕不仅仅只在明代的官场才存在吧?
但是,《西游记》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比如,说成是指点各人晋升的途径。
比如孙悟空的故事说明,自己单干得不到最好的结果时,不如找一个英明的老大跟着他混;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出处嘛;
唐僧的故事说明,只要理念一样,乡镇企业小头目一样能融入正规大集团当领导;
猪八戒的故事说明,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沙僧的故事说明,如果自己没本事,就得跟一个有本事的老大,这样也可以飞黄腾达;
观音的故事说明,其实高层管理者也会关注员工动态;
……
想起来一则笑话,唐僧西天取经路上遇见的这些妖魔鬼怪,有后台的都全身而退被主人带走了,比如***精、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青牛精、老鼠精。没有后台的基本都被打死了,没有好下场,比如白骨精、豹子精、蝎子精、玉面狐狸精。这与官场上鱼肉百姓、结党营私、官官相护的不正风气相吻合。
明朝的皇帝非常任性,要么醉心于炼丹,要么整日不在宫中出去玩儿,要么痴迷于木工。明朝的官员仗着皇帝忽于政事好糊弄,一个个大胆地勾结朋党、中饱私囊。权臣、宦官舞权弄势,***,东西厂、锦衣卫这些机构设立的初衷本是好的,却被大加利用,成为心术不正之人残害忠良的工具。基层官员频繁地剥削百姓,不服?要上诉?朝中有人好办事,还没走到京城已经遇害了,没有强大的后台,又怎么敢这么肆意妄为、明目张胆?不过是狐***虎威罢了。
至于没有攀上高枝的,自己不知检点,还不悠着点。虽然天高皇帝远,但是总会被上面察觉的。一经查出,小命玩儿完,谁又会保他。
机智勇敢、积极乐观的孙悟空是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反抗封建压迫的化身,是作者的精神寄托。天生石猴,本领高强,凭什么不能在天庭做大官,虽然抢老龙王的东西和去地府捣乱有点过头,可没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只是想无拘无束地、畅快地游走在天地间。天庭要招安,那就善待他,可这些自以为是的神仙趾高气扬的,个个鄙视他。他有些顽劣、不尽职是天性使之,多加教导、告诫和督促就是了。好吧,天庭呆得不痛快,还不让回去,回去了又被劝回来。
孙悟空虽然顽皮,但本性不坏,没有什么歪心眼,直来直去,豪爽洒脱,没有心机。你对他好,哪怕稍微尊重他一点,他也会知道,收敛些性子,不会那么生气,一怒之下大闹蟠桃会。
孙悟空讨厌天庭死板的等级秩序,讨厌一成不变的***纲常,讨厌沉闷无趣的生活。大闹天宫,也就是他了。搅得天庭不宁,神仙失色,给予象征着顽固封建统治的天庭重重的一击。
以上就是个人浅薄的理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游记反映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游记反映明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