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金陵历史简介概括内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金陵历史简介概括内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的金陵在哪里?
明朝的金陵指的是南京。
明太祖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称帝,八月初二诏以金陵为南京;洪武十一年正月(1378年2月)定为京师;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公元1421年2月2日)迁都,仍为南京。
明朝京师南京城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城的修建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钟山的西南麓新筑皇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旧城;第二阶段是自旧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筑新城墙直到龙江关(今下关);第三阶段是建造聚宝门、三山门、通济门各主要城门,以及玄武湖旁城墙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是建造外郭城。
明朝南京城面积?
明南京城,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府治所在地,亦是明朝前期首都,后期陪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其规模之大,史上诸城均难望其项背,面积逾230平方千米,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
明南京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28年,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依照《周礼》为原则,根据“三垣、二十八宿”的星象,结合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筑,成为中国礼教制度、传统堪舆天象和自然地理相结合的典范,独树一帜。
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
明南京城,面积逾230平方千米,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
与北京、西安不同,南京城是极没有规则的,不是典型的中国城市规划类型,找不到明显的中轴线,整个城市完全是依山川形势而建,不见方方正正,只有不规矩,道路的走向、建筑的分布,粗看起来毫无章法,有一种随性的感觉。实则城墙是竟然是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
南京古城始建于?
明南京城,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府治所在地,亦是明朝前期首都,后期陪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其规模之大,史上诸城均难望其项背,面积逾230平方千米,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
明南京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28年,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依照《周礼》为原则,根据“三垣、二十八宿”的星象,结合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筑,成为中国礼教制度、传统堪舆天象和自然地理相结合的典范,独树一帜。
洪武时期南京是称为什么?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南京,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名字,如:金陵、建康等,而今天要说的是洪武时期的南京。
“洪武”作为年号在历史上共使用过三次。
第一次是公元1356年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控制江南全境后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直到朱元璋去世,皇长孙朱允文继位,改元建文,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侄子朱允文登上皇位,废除了朱允文的“建文年号”,建文四年(1402),复称“洪武三十五年”,一年后改元永乐,但通常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按共计三十一年算。
第二次是是万历年间,福建漳州人李新在当地勾结海盗纠集千余人发动起义反抗明朝,年号洪武,随后被明军平定。第三次是明末清初,在广西的靖江王朱亨嘉称帝,纪年用洪武278年,后失败被捉。
由于后两次洪武年号影响较小,且不属于大一统王朝,所以洪武时期一般特指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而南京在元末1356年(当时称“集庆”),被朱元璋攻占,改为应天府,有“应天讨伐”、“应天顺民”之意。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京师,所以洪武时期南京称“应天”、“京师”都可以。后来朱棣迁都北平,改南京为留都就是后话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金陵历史简介概括内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金陵历史简介概括内容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