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忠贤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太监,为什么说“他”和客氏祸乱宫闱?
魏忠贤是明朝比较有名的大太监,出身无赖的他因为***输了,一气之下就自宫进宫当了太监,但是据说魏忠贤通过贿赂太监总管,没有自宫干净。
一开始他改名为李进忠,投靠在魏朝身边,并且得到太监王安的提拔,在皇长孙身边服侍,这个皇长孙就是后来的明熹宗。
皇长孙的乳母叫客氏,经常和魏朝“对食”,所谓对食就是太监和宫女结合,魏忠贤来到后,客氏又相中了魏忠贤,舍弃了魏朝,和魏忠贤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
万历皇帝时期,魏忠贤和客氏还没有起势,但是随着万历皇帝驾崩,魏忠贤和客氏自然起势了。因为万历皇帝驾崩,传位给明光宗朱常洛,这样朱由校就是皇太子了。
再加上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一个月就驾崩了,朱由校火速的继位,由于朱由校年龄比较小,自然比较依靠扶养自己的乳母客氏,而客氏和魏忠贤关系密切,自然魏忠贤也成了天启皇帝都心腹。
天启皇帝登基后,魏忠贤被封为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匠活,更是把大事都交给了魏忠贤,魏忠贤残害忠良,培养党羽,以至于人们只知道有魏忠贤,而不知道有皇帝。
魏忠贤不止是干预朝政,他和客氏还祸乱后宫,客氏仗着天启皇帝的宠幸,竟然下旨把她许给魏忠贤,从此以后客氏在后宫如皇太后一样,横行无忌。
等天启皇帝成年后,客氏害怕嫔妃生了孩子得到皇帝都宠爱,这样自己就失去了宠信。于是客氏联合魏忠贤,没少迫害嫔妃,以至于很多怀孕的嫔妃都不能顺利生产,就连皇后张嫣也一样。
张嫣本来都快要生了,突然觉得腰疼,客氏就与魏忠贤密谋,找了一个宫外的人来***,致使张嫣流产,孩子生下来就死了,从那以后张嫣再也没有生育。
历史上的太监中,赵高、魏忠贤和李莲英,他们谁最成功?
首先要纠正一下,明朝魏忠贤、清朝李莲英是太监出身,这个毋庸置疑。但对秦朝宦官(注意不是太监)赵高来说,他是否净身进宫有争议,因为在东汉光武帝之前,对宦官是否一定要***净身没有强制性要求,从史料来看,赵高有一个女儿,女婿是曾担任长安令的阎乐,正是此人奉赵高之命来到夷吾宫逼死了秦二世胡亥。从这个角度看,赵高是正常人的概率较大。当然抛开出身不论,赵高在三人中,无疑是在皇宫内职业生涯最成功的的一位,毕竟赵高以一己之力,就可以把强大的秦帝国在短短三四年内搞破产,就可以几乎完全控制秦二世胡亥,撺掇他杀光了秦始皇的所有儿女,还处死了那些跟随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赫赫功劳的文臣武将们,如蒙毅蒙恬兄弟、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严重损害了朝廷的根基,可以说是赵高以一己之力就摧毁了大秦帝国,是大秦帝国灭亡的最大推手。
在两位货真价实的太监里,魏忠贤无疑是最成功的,有清一代,历代皇帝对外戚和太监干政保持高度警惕,基本上没有出现太监可以控制朝政的情况,李莲英也不例外。李莲英的确是继安德海之后,慈禧太后最得宠最信任的太监之一。但李莲英一贯小心谨慎,牢记自己的奴才身份,虽有索贿纳贿之举,但在晚清治理体制下,大清的实际统治权牢牢掌握在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嗜权如命,李莲英自然没有机会干预军国大事。
反观魏忠贤,虽然也是太监出身,但魏公公在天启年间,备受明熹宗朱由校的信任,再加上秉笔太监的身份,拥有“拟红批朱”的权力,实际可以代表明熹宗对外发号施令,在皇权的默许之下,内廷的权力全面压制住了相权。魏忠贤的太监仕途可谓非常成功。主要是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权倾朝野,生杀予夺。虽然魏忠贤本身没有权力,但得到了明熹宗的背书,也就代表皇帝发号施令,权倾朝野,形成了以其为首的“阉党”,将当时在朝堂上实力强劲的东林党人打压得喘不过气来,还能在全国各地建立“生祠”供奉自己,人称“九千岁”。
二是魏忠贤擅权期间,明帝国国势止住了快速下滑的颓势,没有出现太大的乱子。正常情况下,一个王朝要想实现稳定支撑下去,要满足以下方面:一是要有维系朝廷运转的稳定财源。二是朝廷各方面的政治力量要有效制衡。三是边疆战事要能稳定控制,避免外患坐大。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点,王朝就能勉力支撑下去。在魏忠贤当权期间,虽然他个人弄权,但也不希望帝国崩塌,这对其个人有害无益。因此,他尽可能为朝廷补台。首先,极力打压清谈以清流自诩的东林党,包括动用东厂和锦衣卫逮捕和处死部分东林党人,手段虽然强硬残酷,却也削弱了东林党的力量。其次,恢复在江南富庶地区征收矿税,进一步充盈国库,同时减少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税征收,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帝国财政。最后,为辽东战场补充军费,重用坚持抗战的孙承宗和袁崇焕,取得了一定战果,暂时稳固了北方边疆局势。
总的来看,魏忠贤代替天启帝掌控朝政的那几年里,不管他出于什么考虑,做的不少事情还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毕竟大明江山将倾之际,更需要的是能办实事的循吏,而不是所谓的只会耍嘴皮子骂人的清流人物。天启帝去世后,魏忠贤失去了靠山,很快被东林党反扑,身死名灭。我们并不是为魏忠贤翻案,事实表明,失去了压制,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文臣更加肆无忌惮,即使是崇祯皇帝有心振作,但群臣都打着小算盘,皇帝也无力有效约束群臣,再加上天灾人祸,明朝快速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如果说秦王朝赵高是太监的颠峰,那是因为天下对太监这一阶层还没有足够的防备之心,可是都防备到明朝了,经历了那么多宦官祸国、制定了那么多限制制度,还能出现如此之权势遮天的大太监,只能说魏忠贤才是历代太监的巅峰。
赵高没法与魏忠贤和李莲英相提并论的,并不是因为赵高能力不如魏忠贤和李莲英,而是因为赵高他不是太监。😌😌😌 赵高有一个女儿,他的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咸阳令阎乐(就是这个阎乐秦二世胡亥就亲手杀了)。
普及个知识点:“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也就是说:从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以后,那时的宦官才全部用阉人用太监。
说完赵高,我们再说真正的太监魏忠贤和李莲英,谁更成功?李莲英就真是个伺候人的,真懒得说他(他除了会捧慈禧的臭脚之外一无是处)。第一大太监——必须是魏忠贤。
先说一句魏忠贤: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这话说的一点儿都没错。魏忠贤是个大太监,是个大贪官,人称9000岁,徒子徒孙满天飞,史上唯一一个活着就有生祠的太监,把持朝政,一手遮天。这些话说的一点儿都没错。少校先用一大堆的贬义词来形容魏忠贤。目的是为了说后面的真实情况:
1.忠贤在世时:国库不缺银子,军队不缺银子,皇帝不缺银子。
2.忠贤在世时: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委以重用。
3.忠贤在世时:普通老百姓压力不大,还能活下去,没有老百姓造反的(5人墓碑记中那5个工商业者造反的除外)。
上面的三条都涉及到了一个字钱,那钱是哪儿来的呢?
魏忠贤,从工商业收税。魏忠贤在世的时候,大力从工商业收税,同时垄断盐铁矿的国家经营,但从来不从苦哈哈的农民身上加税。他大力压制东林党人,维护皇权。所以天启帝才能够安安稳稳的做他的木匠。
而魏忠贤被崇祯***后呢?
东林党人,占据朝廷,首先便停止了从工商业收税(因为他们就是工商业的代表),美其名曰:皇帝不与民争利;其次大肆将国家矿山,盐铁经营占为己有。
但是养军队要钱,养庞大的官僚机构要钱,养崇祯皇帝也要钱,钱从哪来?从那些靠着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的农民身上收啊!!!所以崇祯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农民造反,愈演愈烈。归根结底就一句话,不造反就得饿死。
所以少校本人一直认为崇祯是个昏君,真正的昏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