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海防的历史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海防的历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明朝有哪四大卫?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创设了卫所制度。当时全国有36卫,镇海卫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列为明初四大名卫。除镇海卫外,其他三大名卫为: 威海卫 明代倭寇屡犯我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由于威海地处要冲,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明洪武年间设威海卫,屯兵驻守。并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筑威海卫城,从此,威海卫港便成为海防重要军港。 天津卫 古代的天津是个渔村。元朝开发海运,在直沽寨一带驻兵屯垦,成为水旱码头,改名为津海镇。元亡以后,明代燕王朱棣兴兵南征由此渡船,取“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之意为“天”,取“渡河”之意为“津”,遂更名为“天津”。后来,各朝各代都在这里屯兵,明代设卫,最后才定名为“天津卫”。 金山卫 明代,沿海海氛不靖,鉴于金山沿海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与安庆侯仇成偕方鸣谦巡视浙江沿海,找一个地方建城。几经筹备,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滨海的盐业集镇小官镇筑城设卫,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人们称小官镇为卫城。
如何评价明代郑若曾的海防地理研究?
中国古代科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和现实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因时因地而诞生,发展,乃至于衰落。明代海防地理研究,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的海防地理研究至郑若曾时达到极盛绝非偶然。嘉靖倭乱便是最好的温床。
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死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他的一生恰好贯穿了整个嘉靖倭乱。他的祖父是正统时期的进士,当地名贤,可谓出身于名门望族,后又师从昆山大儒魏校,与归有光相交甚密。早年受到的良好教育和经历让郑若曾学而不厌,胸怀大志。
而东南倭祸由来已久,自争贡之役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以致于整个东南沿海随时都处于倭寇的侵袭中。嘉靖十四年前后,郑若曾仕途不利遂致仕归乡,潜行钻研山经海籍,后于嘉靖三十一年应诏,以所著《殄倭方略》等资料密陈胡宗宪,被胡宗宪及戚继光招揽,参赞军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郑若曾为能彻底肃清倭乱,于是广泛收集资料,寻访各方之士,结合参战经历,先后编篡《日本图纂》、《筹海图编》和《江南经略》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单记录了嘉靖时抗倭史事,同时还详细收集了沿海和日本的相关地图、事略,提出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善的海防战略,内容涉及兵法,武器、守备,乃至于互市等多个方面。除了这些内容详实的海防地理研究资料,书中还提出“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等超前战略思想。故而他的海防地理研究可以说是肃清倭乱的行动指南,甚至被朝鲜、日本等国家搜集研究,流传广泛。也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是整个中国古代海防地理研究的顶点。
参考文献:
最早的后装火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最早的后装炮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在形式上与近代后膛炮不同。明朝火铳结构工艺和性能比元朝的第一代火铳更好,种类也多,既有铜铸的,也有铁制的;既有轻型的,也有重型的;既有相当于现代迫击炮的短身管大口铳,也有类似现代榴弹炮的身管较长的小口铳.此外,为了提高发射速度,还制成了三眼铳,七星铳,子母百战铳等多管火铳;还有***用几个子铳轮换装填火药和弹丸的方法来提高装填速度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后膛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海防的历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海防的历史意义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