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骑兵发展历史简述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骑兵发展历史简述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各代兵马多少?
北宋强盛时期,全国总兵力116万2千,其中禁军66.3万人。
明朝洪武时期,120多万人 ,永乐时期,200多万人 宣德以后逐步递减,正统时期162万人 到万历时期116万人 以上数字都不包括临时编练人员,比如狼兵、土司兵、少林寺武僧。
清朝:强盛时期保持在80万左右,清朝末年由于军阀割据再加上派系林立,超过100万军队。实际上最强大的是袁世凯手中的6镇新军,约为7万人左右!
大明中后期为什么没有大规模骑兵部队?
明朝虽然很重视养马,更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随着吏治***,经济衰退,火器对战争的发展和影响,拥有并建立一支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对于中后期的明朝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战马的产地限制了大规模的骑兵数量。
- 古代骑兵最讲究品种优良的战马,游牧民族的生存就是在草原上,拥有良好的战马,中原多耕地,出产的战马很难在塞外的战争中发挥出全部的实力。明朝虽军民联合养马,没有质量也没有数量,而且随着明朝土地兼并草原地区逐渐减少,战马只能经过贸易往来,保障利益关系必须是民族之间的长治久安,蒙古与大明翻脸之后,大明立刻出现马荒。
二、仁宣时期社会比较稳定。
- 明朝中期一直比较稳定,明朝***对北方少数民族一改过去穷追猛打的方式,***取以“脱扰塞下,驱之而已”的政策维持周边的稳定局势。这期间由于对外战事减少,朝廷把用兵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内平叛维稳上,大量的骑兵部队也就失去了练武、用武的机会。也就是说从明朝中期骑兵数量减少,实力也大大下降。
三、财政收入很难供养大规模骑兵。
- 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由于土地集中,赋役不均,随着明朝中后期军队屯田的彻底荒废,各地的军队都需要依靠朝廷的供给,但朝廷的财政能力有限,而且培养战马及训练有素的战士,也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去维持,财政收入尚能维持几场大消耗的战争,到后期各种发不出饷、置办不好军备、练不起精锐,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万历三大征,国力几乎被消耗殆尽。
四、明朝军事的火器变革。
- 明朝中后期对火器的运用可以说是明朝廷的一场十分成功的军事变革,火器种类繁多不但可以攻坚,还可以用来防御及野战,这场军事变革改变了以往两军交锋仅以冷兵器搏击的情况,最终火炮的加入,也使得明朝军队在与敌人对战的过程中占据不小的优势,这次军事变革,才让明朝廷在内忧外患之际,得以继续生存。
明朝前期有强大的骑兵,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前朝的骑兵,明朝的安抚政策,不但恢复了边境安宁,也使更多蒙古人加入大明军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跟历朝历代的中原统治王朝面临一样问题。
明朝中后期对骑兵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军备不全,加上中后期明朝火器部队的出现影响了传统作战思想,明末短兵相接并非明军擅长,大量装备火器,弓矢,重甲形成了步兵战术,让明军具有一定的近战能力,更多是对远程火器的依赖,所以骑兵逐渐的没落了。
大明中后期,有没有大规模骑兵,主要看国家需要不需要。如果国家不需要,那就真得没必要组建大规模骑兵了,因为非常贵。
史书记载,有过大规模骑兵的中央王朝,也就汉武帝时期。龙城之战,四路出击,每路一万骑兵;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精骑一万;最大规模的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两名将军,各率精骑五万,总共十万。
也就是说,在大汉武功最巅峰的时期,砸锅卖铁、掏空整个帝国,也就组织了十万骑兵。所以,除非是草原游牧民族,否则,传统的中央帝国真得无法组织几十万规模的骑兵部队。因此,这个大规模就必须限定一个数字,才具有讨论意义。
能组织一万精锐骑兵,就已经算是大规模了。钱和粮,是一个问题。关键是骑兵战士,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人要优中选优、马要优中选优。关键是时间,一个普通的弓骑兵,训练时间至少要三年,就别说精锐骑兵了。
这个不用看蓝玉北伐、朱棣北伐,单看明初边镇的人马比例就可以了。
建明之初,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朝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和固原九个军事边镇。在“九边重镇”,秣马三十六万,陈兵八九十万。人马比例达到了二比一,所以大明朝边镇不止能抵御蒙古入侵,而且还能出兵扫荡蒙古草原。
1410到1424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蒙古,都是几十万规模的大战争。而为了支撑草原征伐,大明极为重视马政,不仅北京和南京两个太仆寺广建马场,而且发动民间养马。巅峰时期,大明的马匹数量能有170余万匹。
有马就一定要有骑兵,否则一个传统的农业王朝,养这么多马干什么用,肯定是为了组建骑兵打仗用。
明朝初期,它的骑兵部队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骑兵的强悍除了朱元璋重视外,主要得益于元朝。
游牧民族开疆扩土靠的就是骑兵,骑兵的蒙古人的本钱。而骑兵靠的就是马匹,所以他们非常重视马政。
那些有眼光的蒙古政治家甚至口出狂言,要把一半汉人变成牧马人,让中原一半土地都变成牧场。元史就有这样的记载:“蒙古军取民田牧,久不归”;“阔端赤牧养马驼,岁有常法,分布郡县,各有常数"。
随着蒙古军队南下,马场也随之向南推移,山东平原、江淮平原先后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牧马场。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附近就有一个元朝的公办马场,叫“庐州马场”。遍布华夏的大牧场为元兵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马源,也让朱元璋受益匪浅。
因为朱元璋起兵造反后,庐州马场首先开始为他服务,随着明军在战场的节节胜利,原来越多的马场被朱元璋集团控制,元朝的牧马人也成为明军的驯马师和骑兵骨干,朱元璋的大明骑兵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战斗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明朝骑兵的衰落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开始显现了出来,皇叔朱棣只能靠着自己收容的蒙古骑兵向明朝***军进行决战,而这些数量不多的蒙古骑兵,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败武装到牙齿的优势明军。
到了土木堡之战,这一衰落趋势更加明显。二十多万明朝精锐,在只有五、六万军队瓦剌骑兵面前不堪一击,瞬间土崩瓦解。由此可见,明朝的骑兵到了多么菜的地步。
关于明朝骑兵的衰落,《明史·马政》里有这样一段描述:“盖明自宣德以后,祖制渐废,军旅特甚,而马政其一云”,也就是说,明朝马政从宣德年开始,已经出现颓势。
陕西马政是明朝马政的支柱,极盛时期在陕西的监苑牧马数量曾达到7万匹,然而到弘治年间却只有区区的2000多匹,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的马政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没有马匹,何来的骑兵强大。
明朝中后期,为什么没有像样的骑兵部队?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踌躇满志,开疆扩土,曾经多次北伐,发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肃清北元残余控制漠北。但明朝中期以后,统治者的基本国策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求扩张,但求守成。
在冷兵器时代里,骑兵一直被视为能够主宰战场的最有效重装机动部队,这让骑兵在古代历史战场上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地位,几乎无往不利的骑兵队伍,也书写了无数战争传奇。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而言,骑兵部队绝对是国防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比如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十分重视对于骑兵部队的建设,明朝大臣们也说过:“国事莫大于戎,军政莫及于马”。
朱元璋
正是有了机动能力超强的骑兵部队,朱元璋才能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屡屡击败元朝大军,明朝大将更是多次率数万精骑长驱而战大破元军。到明朝永乐年间,永乐帝甚至御驾亲征,率领明军五征漠北,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打得抬不起头来。可是在大明王朝中后期,却再也不见大规模的明军骑兵部队,困守九边的明军更落了个被动挨打的局面,明军面对关外草原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却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这又是为何呢?
古代骑兵
据《明史·马政》记载,明朝初年,朝廷最重要的陕西马政原本有数万匹马,牧马军人共有1220名;然而到了弘治末年,仅余2280匹马,牧马军人也缩减至745名。陕西马政的荒废,其实就是明朝全国马政衰败的缩影。明朝马政由兴盛走向衰败,主要原因如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骑兵发展历史简述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骑兵发展历史简述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