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百度百科

kodinid 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李定国跟着张献忠起兵反明,为何到最后愿意誓死护明?
  2. 郑成功一生都抵抗清朝忠于明朝,为什么死后38年康熙皇帝还赞美他的抵抗精神?

定国跟着张献忠起兵反明,为何到最后愿意誓死护明?

李定国首先是一个大明人,其次才是一个造反的农民军。

明末的社会矛盾中,有阶级矛盾,也有民族矛盾。李定国追随张献忠造反只是因为吃不饱饭,这是阶级矛盾。而随着清军入关和南下,民族矛盾超过了阶级矛盾,于是李定国的大西军开始与南明联合,共同站在了“大明”的旗号下。

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百度百科-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定国在抗清过程中,曾两撅名王,威震天下,但终究由于孙可望的内讧和叛清导致大明中兴无望。

公元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的同一年,李定国病逝,死之前仍在告诫属下宁死勿降!


事实上,明末的农民军无论是张献忠的大西军还是李自成大顺军,其民族气节都要远胜大明官军。如果大明官军不是纷纷倒戈,而且都像农民军一样奋勇抵抗,那么南明绝对不会灭亡的如此迅速。

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百度百科-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我看来,明末清初历史人物中,李定国无疑是最闪耀的一颗将星。之所以在后世声名不显,其一,他抗清,而清朝是后来的正统所在,这与岳飞不同,南宋没有迅速灭亡;其二,他出身农民军,很难被大明文人和遗老们认同。

但不管怎样,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应该将其放到当时历史背景下,然后才是看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李定国的历史影响力确实不大,但他作为大明最后一位名将,他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足以值得后世之人永远铭记。华夏民族正是有这样的有民族气节之人在,才能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百度百科-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说郑成功对隆武帝忠诚确实还很好解释,毕竟隆武对国姓爷有知遇之恩。国姓爷死忠隆武那很正常。要说永历吧,他对李定国(李晋王)说真的除了晋王这封号啥都没给。而且李定国是大西军的将领(原来跟着张献忠)原来和南明是势不两立。然而李定国为何却对永历如此忠诚呢?

其实很可能有三个原因

1. 忠臣不事二主,已经有张献忠了,再找人就是三姓家奴了。而且隆武死后桂藩远比其他宗室号召力大,再立其他宗室难保又一次唐桂之争,抗清更难,所以李定国就死保永历,一方面为了名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

2. 当时流寇已经不成气候了。中原就剩反清和降清两条路了。那时候剃发令已下。李定国为了保持汉家衣冠决定反清,只能联络一切可以联络的力量,自然永历帝作为最强大的南明势力是他最想联合的对象也就顺理成章。

3. 民族大义在前,难道像吴三桂洪承畴这些人一样去当汉奸吗?既然不想当汉奸李定国就一定要选择一个方法去反清,其实复明不复明并不关键,关键是不能投降清廷。

郑成功一生都抵抗清朝忠于明朝,为什么死后38年康熙皇帝还赞美他的抵抗精神?

郑成功一生都在抵抗满清,而为什么郑成功死后为什么一带大帝康熙会亲自送上挽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大帝为什么还会赞扬郑成功这样一个处处和满清作对前明遗臣。

康熙应当是处处贬低郑成功,怎么会在郑成功死后三十八之后赞扬他这种抵抗精神,原因无非就是有这几点,我们站在康熙的角度来分析分析:

其一,自满清入关以来,到康熙年间,南明的旧臣和遗民现在逐渐接受了满清的统治,这就威胁不到清朝的统治了,换句话说,现在清朝已经坐稳了江山,谅你也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其二,康熙帝是有心做给手下的人看的,就是让他们看到这种高贵的民族气节永远是不会过时的,告诫满清的臣子,以后就要向郑成功一样忠于自己的朝廷;

其三,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捍卫了领土***,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是民族英雄,康熙自然为了拉拢人心,必须承认这个不是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这就有利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其四,康熙赞扬郑成功,一方面是彰显自己博大的胸襟,另一方面,康熙的确是被郑成功的民族气节给征服了。

郑成功本命郑森,明末清初人。因被明朝皇帝赐皇族姓“朱”,所以又被称为国姓爷、郑国姓。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在南明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候,郑成功为了保住抗清的军事力量,横渡台湾海峡,打败荷兰侵略者,成功***。***没多久,郑成功就病逝了,他的儿孙郑经、郑克爽继续着抗清大业。

康熙皇帝极为推崇郑成功,还给他亲自撰写挽联:

郑成功一生都在抗清,为什么康熙帝还亲自写挽联赞美郑成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要注意的是,康熙这幅挽联不是在郑成功去世时写的,而是在郑克爽投降后,请求康熙帝将郑成功之墓迁至祖地,康熙帝欣然同意后,又做了这幅挽联褒扬郑成功为忠臣。

康熙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跟郑成功几乎没什么交集,康熙登基的时候,郑成功已经去世了。而且郑成功一生都在与清廷作对,照理来说,康熙帝不应该这样。但是,当时台湾刚刚收复,郑家的人是作为降臣到达北京。清军入关不久,老百姓还是思念明朝的好,而郑家是最能代表明朝的一个势力,在老百姓甚至一些汉臣心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此时才刚刚平定三藩不久,藩王还有一些残余势力让康熙如鲠在喉。康熙帝为了安抚降臣之心,褒扬郑成功就是安抚整个郑家,安抚郑家就是安抚所有归降的势力,也让老百姓看看满清朝廷是善良的,一定会对老百姓好的。

你看,朕对待降臣的态度是多么的好,识相的赶紧投降,面子也给你,地位也给你,金银财宝都给你了,你要是再有冥顽不灵的,别怪我对你不客气。

康熙帝虽然没见过郑成功,也没跟他打过交道。但是知道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心里也对这位忠心于前朝的民族英雄非常佩服。可笑的是现在有很多人把“倭寇”的帽子安在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头上,这是对名族英雄的亵渎,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康熙对郑成功不吝赞美之词夸其如何忠勇报国,从他写的挽联中可窥一二,其实这就是一种政治手段,说白了就是激励满清的臣子要做个忠勇之臣,因为满清已坐天下了他要维护满清的统治,乾隆主持编写的《贰臣传》也是如出一辙,洪承畴、尚可喜、孔有徳等都是明朝的叛逆、但却是满清的功臣,他们为满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可结果呢都成了贰臣。满清打天下的时候,希望对方的叛徒越多越好,等坐天下的时候当然希望己方的叛徒越少越好,这就是康熙赞美郑成功的原因。

这个很好理解,台湾已经恢复,国家各地反叛都已镇压,满清执政基础越发牢固。剃发易服以后,老百姓已经习惯满洲人习俗。敢反抗的也都杀光了。

发展到这个时候,国家需要宣扬忠心。让***长治久安,已经不需要动用武力了,而郑成功就是忠心南明的重臣,表扬郑成功是让了满清的大臣学着忠诚,不要做二臣。虽然满清牢固,但民间还是有不少大明的遗民,也是为了安抚人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那些事儿忠于历史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郑成功 定国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