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朝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朝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皇帝不理朝政,国家机器为什么还能正常运转?
一、经过朱元璋、朱棣2个皇帝的整治,明朝在前期就已经建立起来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国家机器完备,制度完整,属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最成熟期,换而言之这个国家就算没有皇帝这个最大的“老板”拍板,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更加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
二、正如上面所说,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内阁管政务,司礼监管批红和内务,皇帝与国家事务其实是隔绝的,名义上是在治国,其实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国家大事。当然有些皇帝,比如嘉靖,他是心里明白装糊涂,万历则是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萎靡,崇祯是个有为的皇帝,但已经无法扭转大明的颓败,无力回天。
总之,明朝的官僚机构、国家管理体系是封建社会里面最完善的。而清朝过于讲究中央集权了,皇帝事必躬亲,不仅降低了办事效率,也压制了官员的办事才能,所以清朝很少有有个性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如何控制朝政的?
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奇闻异事,就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任性,捉摸不定的性格给世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虽然这位奇葩的皇帝多年不上朝,但是皇帝的权利却被他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奇葩皇帝,是不是有着奇葩的办法来捍卫自己的皇权呢?我们沿着历史的脚步去寻找答案。去追寻曾经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上位就像那天上掉下的馅饼,非常准确的落在了他的碗里。他没有费得吹灰之力,就像探囊取物一般,从容的坐上了众人期盼已久的皇帝宝座。
嘉靖的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他的堂兄,去世时由于没有子嗣,没有兄弟,所以皇帝的宝座送给了他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下面我们所说的主人公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庆继位的初期,还是能够全心全意的执掌朝纲,尽心尽力行使皇帝的职责。后半部分这位奇葩皇帝可就耍开了任性。
本来关于继承权的问题(生父尊号大礼仪之争)就已经惹得嘉靖很不高兴了,又加上后来迷恋方士,尊崇道教信仰,相信长生不老,大量炼制丹药。尤其是遭到宫女行刺(壬演宫变)之后,性情更是大变。从此二十年不上朝。
嘉庆虽然允许自己长时间不上朝,但是他要求大臣必须准时递上奏折,由值班太监转交皇帝。这样嘉靖皇帝就能够随时掌握国家的一切动向。
另外,大明王朝设立的锦衣卫制度也是嘉靖皇帝大权在握的一把利器。锦衣卫制度主要是服务于皇帝一人。直接受皇帝一人的控制。它遍布全国各地,主要是监视***官员,如有***官员,锦衣卫可以不走国家司法手续,直接逮捕查办。还别说你想造反,就是稍有不满,就可能招致锦衣卫的彻查。因此,大明朝的***官员大多不愿意与锦衣卫扯上瓜葛。
嘉靖时期的锦衣卫由陆炳出任指挥使一职(锦衣卫最高长官)。陆炳和嘉靖皇帝的关系那是非同一般。陆炳的母亲曾经是嘉靖皇帝的奶妈。基于这层关系,陆炳很受嘉靖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炳担任指挥使的锦衣卫期间,是锦衣卫最为鼎盛时期。
你想想,有这样一个庞大的特务机关为嘉靖皇帝保驾护航,怎么还能会出现反对者的声音。锦衣卫制度约束着大明王朝***的那些各级官员不敢越雷池一步。
崇祯皇帝如果纵情酒色不理朝政,是否明朝不会这么快灭亡?
我个人认为当时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再加上崇祯自身能力有限,并不是什么非常贤明的君主,反倒向袁绍一般的性格,所以基本只能好牌越打越烂。并且当时形势就像后来的甲午海战时一样,明朝内部理不清,理还乱。外部却狼子野心,众志成城,所以败是非常正常的。
题主的***设有一定道理。崇祯帝为政勤勉,但在位十七年间,明朝政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恶性循环之中,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滑向覆亡的深渊。
没有铁打的江山,明亡是一定的,可反向思维,若崇祯也像他的爷爷、父亲、哥哥一样,利用权臣,至少能让大明苟延残喘一些年。
崇祯青年继位,本想成为“中兴之主",一改明中期以来的萎靡之状。所以日理万机,力求速治。但做任何事情"欲速则不达",尤其是治国理政。
他为政至察,对于臣下果于杀戮,“败一方戳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在位十七年更换首辅多达五十位。君臣离心,到关健时刻,没有一个敢于担责、力挽狂澜的股肱之臣站出来为他分忧。
崇祯帝看似勤政的背后,实则是其猜疑的性格使然。由于童年经历坎坷,后又受到阉党的压迫,使得他对周围的人与事异常警惕,猜忌之心日盛,不肯轻易相信任何人。事必亲躬,又囿于能力。遇责诿过于臣子,导致阁臣大多只求自保,不求有所作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崇祯帝时刻防范大臣结党,对于臣子的结党行为,给予严厉打击,这本无可厚非。但其太过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臣子猜忌曰重,致使错杀将领,造成了明王朝不可挽回的损失。
己巳之变后,崇祯将袁崇焕下狱,怀疑他结党叛国,在事实还未经查实之前,便草率地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后来的事实证明,杀了袁崇焕,崇祯无异于自毁长城。
朝中大臣反而利用崇祯性格缺陷固位自保,希图进取。如后来降清的大臣张四知,本是庸碌无为之才,被人以***款项弹劾,但他在崇祯帝面前巧言令色,说自已因为不愿结党,所以被孤立、为人所妒,打动了皇帝,不仅未受处罚,反被擢升入阁。这种不辨忠奸的作派,至崇祯朝出现了“弹章愈多,位愈固"的奇怪现象
面对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有大臣提出“助饷"之议:让当官的先拿一部分财产出来,非常时期,保国才能保家。武清侯李国瑞带头***“助饷”,崇祯将其爵位禠夺,李竞因惊恐至死,此时崇祯帝第五子因病夭折,崇祯帝以为是上天降责,于是停止"助饷"。使得原本能为朝廷解决财政危急的“助饷“措施成为一场闹剧。
崇祯见向官吏征讨“助饷"银子不行,转而向民间征“剿饷“,明末天灾不断,这一盘剥穷人的举措,银子没征多少,反而将更多陷于困境的农民推向起义军阵营,以至农民起义愈演愈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朝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朝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