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是什么

kodinid 3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老人自尽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都是汉族王朝,为啥南宋小皇帝跳海,会有10万军民相随,而明朝崇祯自杀却是自己一个?
  2. 历史上明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相反宋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海自杀,对此你怎么看?

都是汉族王朝,为啥南宋皇帝跳海,会有10万军民相随,而明朝崇祯***却是自己一个?

说10万军民相随跳海,好像所有宋朝人都死绝了似的。实际上,在崖山附近的村子里,就有很多是当年随宋帝南下的宋朝王族后裔,连姓都没改,一直姓赵。

如果说都随着南宋小皇帝跳海,这些王室同族怎么没跳海呢?

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是什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我对这个十万的数字,是存疑的。

考虑到,崖山海战是古代规模非常大的几次海战之一,又是南宋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战,敌对的蒙元军队也应该有很大损失。

那么,崖山海战之后的海上浮尸十万,一定也包括蒙元军队的士兵。

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是什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复原崖山海战场景,确实是蒙古军队以少胜多。但在双方对战时,也有一次是蒙古军队正面冲击南宋军队。这样的冲击,不可能做到自己一方完全没有损失。

首先,南宋和大明的处境有着本质的不同。南宋的版图是在不断的萎缩之中,能够跟随宋朝皇帝逃到崖山附近的军民百姓基本上都是南宋最为忠实的支持者,他们的忠心几乎就已经把他们的命运和大宋联系到了一起,生死与共,生要一起生,死要一起死。其他的民众基本上都已经伴随着蒙古的入侵或死或降,那么这十万军民相随也在情理之中。而崇祯是在李自成的直线攻击之下失去了皇位,他身边的基本上都是奸佞小人,他的忠臣基本上都散见于各地。比如死守扬州史可法,还有在南方的若干势力。南明的出现就是因为民间和官方还有支持明朝的力量存在。明朝覆灭时还有很多人自愿殉难,这也可以看出崇祯只是因为没有逃出北京,如果他能够和对手周旋到最后,舍命相随者应该也不少。

其次,宋朝是在外敌的不断打压下灭亡,有自身的原因也是时运的原因,所以获得周围的同情也很合理。可是明朝完全就是把自己的国家败坏的一干二净,民众起义的军队最后把他推翻足以看出他在民间的支持力量已经衰减。百姓站到了它的对立面自然不愿意和他一起殉难,只有一些士大夫出于气节的考虑才最终选择了和明朝同生死共命运。

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是什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蒙古是外族,而且野蛮的名声已经传遍于海内外。按照当时的蒙古规则看来,只要敢于和他们对抗的基本上都免不了被***的命运。南宋的这批部队带给了蒙古军队不小的伤亡,当时南宋的民众也可能是担心投降之后会遭到蒙古军队的***,打又打不过,还是选择一起殉难更为直接。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一起投海而死。而明朝的李自成善待百姓的名声很好,民间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民众也没有必要为朱明王朝殉难。

崖山海战,宋军兵败,陆秀夫含泪上奏:“事已至此,陛下当殉国!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遂以白绫缠绕,背负七岁的少帝蹈海自尽。宫人、百姓、官宦见皇帝已死,亦纷纷跳崖跳海,从死者浮尸近十万,宋祚遂绝!读史至此,怎不令人潸然泪下!

一个正统王朝,数百年教化,认同感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当其覆灭时,总有遗民深感天崩地裂之痛,追随赴死。但宋室殉亡遗民确实在规模上空前绝后,可以说是古代史上的血色奇观。

这是因为,宋朝的统治较为宽厚。一个王朝的统治风格常常与其创立者的性格密切相关。赵匡胤性格仁厚,所以有千里送京娘的传说,黄袍加身后,也没有对柴氏斩尽杀绝;剥夺节度使兵权也使用了柔性手段。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制,有宋一代,言论宽松,朝堂政争失败一般也只是贬斥,而无性命之忧。

经济上不抑兼并,不禁海,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普通百姓的收入是明朝的两三倍。宋朝一直到灭亡时,也没有出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极端情况,其灭亡可以说是遭遇到军事上的不可抗力,遭遇世界古代史罕见的超级军事强权。百姓不但因为忠于宋室,也因为对蛮夷强权的恐惧和对未来生计的担忧,故而殉死。

明朝则不同,其创立者朱元璋性格就非常严苛,胡惟庸案、蓝玉案均牵连数万人,有明一代,士大夫被杀得人头滚滚,仅崇祯就诛杀了七名总督、十一名巡抚明末民众生活更是艰难,小冰河期的天灾、三饷加派、士绅逃税、宗室人口膨胀,这些均导致民不聊生,人吃人的记载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民众有追随到底的心态,特别是环境更为恶劣的北方

公元1276年,南宋宋恭宗赵悬在德佑二年,崖山海一战兵败,不愿屈膝受辱,与随从跳海身亡。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功破北京城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选择了在煤山***。至于当时有谁陪同,我一概不知,是根据巜史记》论述,不可添枝加叶,不可篡改历史!

历史上明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清自保,相反宋朝有些士大夫选择投海***,对此你怎么看?

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受外族入侵,一个是宋朝末年,元蒙从北方入中原,一个是明末满清东北入关,两个历史阶段都有汉人如何对待外族进入建国,尤其前朝的士大夫官僚,在两个时期截然不同,元蒙进入后,建立元朝,南宋的士大夫,不甘受辱,纷纷选择投海***,不愿在元朝当官谋生,苟且偷生,这一点其实延续了中国几千年忠君忠国的思想,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亡是一脉相承的,在宋朝时中国基本仍然是封闭的,整个文化思想体系几千年不变,基本纯洁无暇。而到了明末由于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在待人接物,对待国家与个人方面,已经开明灵活,不再死板固执,审时度势,面对满清的大举入侵,明末的遗老士大夫,甚至手握重兵的一方大臣,有相当一些人投清自保。最有名的就是吴三桂,当时是辽东总兵,他投降多尔衮,献出三海关,才有了清兵入关。洪承畴,当时是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其他武将如孙之獬、文人如钱谦益、侯方域、冒辟疆等都无节投降。当然,也有忠贞不屈的勇士,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等文人,有史可法、秦良玉、黄道周等之武将,坚持反清复明,至死不渝,可歌可泣,令人惊叹,明末的这段历史,并不是所有人都投清自保,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君忠国,那是渗透在骨子里的!

崖山海战确实可歌可泣,十万军民沉尸海底,陆秀夫背负宋帝投海而亡,但这并不代表宋朝就没有贪生怕死的士大夫。

如果没有,那么伪楚皇帝张邦昌、伪齐皇帝刘豫怎么解释?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带着一群文武百官向伯颜投降又怎么解释?

而对宋影响最大的就是襄阳知府兼京西安抚副使吕文焕,没错,就是那位坚守襄阳数年的吕文焕。正因为他的投降,导致宋朝“沿江诸武帅怨朝廷处置失宜,望风降附”,宋朝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时的长江一线大都是吕家旧部,不是吕文焕曾经的旧属,就是他哥哥吕文德的部将。而吕文焕降元后,官拜荆湖行省参知政事,跟随伯颜南下伐宋,正因为有他这个活广告,自然触动了那些想活下去的人的小心思。

看看吕文焕劝降的功绩

鄂州守将张晏然及都统程鹏飞(夏贵姻亲,夏贵为吕文德同乡兼旧部)投降;

沿江制置使兼知黄州陈奕投降;

总管石国英、蕲州安抚使管景模(吕文焕亲友)投降;

知安东州陈岩(吕文德旧部)投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宋朝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