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明朝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明朝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一般用的书法是什么字体?
明朝一般用的书法字体是行楷。
明朝书法介绍: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明代书法“吴门三家”指的是谁?他们各自擅长什么书体?
祝允明、文徵明、王宠 祝允明长于楷书、草书;文徵明擅长行书和小楷;王宠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明代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合称“吴门三家”。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弘治五年(1429)中举,后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文徵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十一月六日(1470年11月28日),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于成化八年(1472年)与吴宽、杨一清、司马垔、桑悦等同榜进士,成为家族中首位进士,成化十年(1474年)任永嘉知县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王宠(1494年--1533年),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明代帝王是如何书法发展的?
明朝的帝王推崇古制,崇奉文字对政治的影响力。因此,文字和书法在明代备受重视,这和帝王的喜好以及推广息息相关。以沈度书体为标志的『台阁体』在明永乐宣德年间占据着书坛三十多年的统治地位。这一现象对明代书法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不仅朝内书办官员、阁臣必善此体,而且成为官吏选拔的书法评判标准。
163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能诗善文,文章不乏雄莽豪放气势。尤其喜欢书法,擅长行书、草书,还能榜书。今天观看他的真迹,许多书家感叹万分。由于明朝帝王喜欢书法,对明代书法发展影响很大,不仅设置官职,给予很高待遇。后来‘更有不少帝王身体力行,倡导学习书法,所以明代书家辈出。
一是推崇唐宋书法,帖学盛行,不但翻刻典范作品,还纷纷刻印自己拥有的碑帖或书家自己的作品。
三是产生了不少富有个性的书家或文人狅士,或***重臣,既能继承唐宋书法传统,又形成自己的风格。如吴门派和华亭派,反流俗思潮中的杰出代表徐渭,富有创新精神的傅山等。
明代书法家,知名者颇多。书家们向晋唐学习,取法本源,注入自己的个性。其中宋克(章草),祝允明(狂草),文徵明、董其昌(行草),可以作为代表人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明朝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明朝书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