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大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大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的国子监,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呢?
国子监在明代,是当时社会的最高学府。在古代读书人想要改变命运?想当官?一般是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想当官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到国子监读书,如果能够在国子监是属于优等生且通过考核,是可以直接被学校举荐当官的,怎么说呢?就是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送或者包分配工作。为什么在国子监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被举荐当官呢?因为国子监在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要进行一次月考,一次需考一整天。考试完,出成绩后,老师将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一等考生的第一名,还会获得一定的奖学金,如果连续三次考试都无法进入前三等,便会被直接开除,相当于现在清华大学的学分制度,即使你高考成绩很好,考到清华,你还是需要努力读书,否则,修不到达标的学分,清华大学一般是会把你劝退。为什么有如此严格考核机制还是有大部分读书人积极的去国子监读书?因为国子监学生在就业方面前景一片大好,可以通过举荐或是到衙门实习过了考核期直接授官,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能从国子监顺利毕业就是当时最高文凭。所以说拥有一份高级文凭,是企业与***机关香饽饽,在现代也是适用的。科举制度考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当官,国子监设立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同时给了当时读书人多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国子监就是顶级学府,类似北大清***防大学等等,收纳全国优秀的学生,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一般由考试顶尖精英(进士一甲、二甲头名或由里面再挑选出来精英中的精英庶吉士)已在内阁上班官员担任,虽然这官职只有五品,但这可是潜力股,谁知道里面的学生以后是不是出现个猛人,到时候你可是猛人的老师,尊师重道在那年代很看重
明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为了培养人才,朱元璋大力兴办学校推行教化,虽是布衣出身,无文凭缺学位,却很重视教育。在他的诏谕下建立了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南京国子监,后逐渐衰败,但在在永乐鼎盛年间,一度有学生九千余人。
这所大学的管理实行精兵简政,见于记载的教师只有37人,教学行政人员不足10人。国子监内建筑极为宏伟。建筑群中有正堂1座15间,名曰“彝伦堂”;支堂6座,分别为率正、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每堂有15间;藏书楼约有14间;有学生宿舍用的号舍1000多间,外国留学生使用的“王子书房”和光哲堂100多间,教师住宅数十间。另有讲院、射圃、菜圃、磨坊、仓库等100余亩。
书生也有血性,明朝大学上程本直曾为袁崇焕申冤!后为袁崇焕陪斩,你们怎么看他?
程本直,袁崇焕的幕僚,什么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跟班!
转载。
程本直对崇祯说,自己跟随袁崇焕入卫,对路上发生的事情非常清楚,但对客人说,自己和崇焕从未见过面,但愿意为他而死。从《白冤疏》的内容看,程本直确实对于战况很了解,那么他是如何得知的?大概有三种途径:邸报,从别人著述中得知或者道听途说,本人亲历。
一、因为从《崇祯长编》《牧斋初学集》等书来看,当时朝廷的邸报已经失效,最明显的例子是长编中的“止闻在蓟,不闻在通”。并且在随后朝廷下令禁止传抄邸报,所以通过邸报并不能这么清楚的掌握战况。
二、最详细的记载莫过于边事小纪中的《辽西入卫纪事》,但这本书动笔时间在白冤疏之后,程本直到死也没可能看过这本书。道听途说的可能性也不大,反例是文震孟的日记,朝廷官员对于袁崇焕和后金的动向都不怎么清楚,程本直又从何得知?
三、只能是本人亲历,但程本直又说自己三次见袁崇焕而不得见,那么就有意思了,如果程本直一直在清军营中,或者为袁和后金来回传递消息,不就解释得通了?
直接的证据就是这一句,皇太极的“谓十五年来未有此劲敌也”,这句话也经常被袁粉拿来为袁崇焕请功。程本直是怎么知道清军这句话的?那个年代可没有扩音器,只能是近距离亲耳听见,那么问题来了,程本直为什么在清军大营中,而且距离说话者如此之近?答案不问可知。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大学者金圣叹是怎么死的?
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金圣叹,他博学多识,为人狂放不羁,一生以文学点评最为有名。特别是其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点评,一针见血,见解独到,令人颇为惊奇。而且,他的点评不单独就事论事,往往借题发挥,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在那个思想禁锢言论不自由的清朝初年,无疑为自己埋下祸端的***。
金圣叹原本***点评《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六部古典,称为“六才子书”,不曾想只完成了后两部和《杜诗》的一小部分,就因哭庙案获罪罹难,可悲可叹!大业未成身先死,留给世间太多遗憾。
且说哭庙案始末。顺治十六年,苏州新县令任维初上任,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凸显政绩,多上缴税银,他***取极端措施,一是加大对欠税者惩处力度,二是低价收购粮食又高价卖出,本来清朝苛捐杂税就多,百姓艰难度日,苦不堪言,这项措施一推出,立马遭到百姓的一致反对,一时民怨沸腾。
于是百姓就有组织聚集起来,准备******,向巡抚控告县令不法行为,领头人之一就有金圣叹。后来又组织百余名秀才前往孔子庙宇哭庙,在孔子雕像面前陈述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痛斥清***的***堕落。
苏州县令任维初紧张起来了,不曾想上任伊始,就遇此变故,于是立马向巡抚汇报此事,二人担心事情闹大,皇帝怪罪后丢了乌纱帽。于是当机立断,将金圣叹等18带头者全部逮捕,以聚众倡乱为由反向皇帝告发,要求严惩***分子,皇帝不明所以,也不加以审核,同意奏请事项。
一代奇才,就此殒命,可悲可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大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大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