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献忠谈明朝王朝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献忠谈明朝王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评价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李自成等人?
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也让满清更轻易入关。给我们的关内民族带来了不可估计的损失。关键和其他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这种局限性更是有。很难成功。就我个人来说不太认可这些人,尤其李自成。李自成攻入北京烧杀抢掠,从一个被剥削的劳苦大众变成统治者,骨子里却还是一个农民,如果他成功了仿佛又是一个朝代的轮回。
明末著名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抚?
谷城除了地理位置好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附近尚有一些还没有归顺的起义军,如果朝廷变脸,张献忠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反抗,这样就免除了自己因为兵力少而被朝廷轻易剿杀的隐患。谷城不仅靠山,而且还临近汉江,境内共有100多条河流,这些河流交错在一起,形成了十分发达的水路交通,这样一来张献忠就又多了一条紧急的时候可以逃生的道路。而且因为水运便利,价格也十分低廉,很多人都通过水路来运输货物,使得这里的商业发展的也不错,如果他在这里修养,就能够趁机多挣一些粮饷,为之后的战斗做准备。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谷城中有很多外面来的人,有的是想要拜神的香客,有的是来做买卖的商人,人员的数量多,构成也比较复杂,这样一来,张献忠就很容易得到外面的消息,而且如果想要派人出入小城也不会太惹眼,方便他和外界联络,为自己以后的再次反叛做准备,这些来往的人就是最好的掩护。
可以看出,张献忠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即便是兵败投降也要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不得不说谷城这个地方他选的很对,就是在这里他不仅养好了自己的伤,还壮大了队伍的实力,最终又一次反叛了明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从崇祯年间起义,到最终建立大西***,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他的起义生涯可谓起起伏伏,多次投降明朝,后又反复叛明,这固然和其狡猾的个性有关,但是张献忠更多的还是从形势的变化来考虑自己的行动方向。
张献忠
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又一次来到了人生的低谷,这一年朝廷调遣左良玉、陈洪范等人率领大军进攻张献忠驻扎的郧襄山区,张献忠率部迎战。但是,左良玉已经是张献忠的老对手了,对张献忠了如指掌,所以张献忠的计策被左良玉识破,结果张献忠大败。张献忠本人在作战中额头中箭,所幸自己的养子孙可望拼命将其救下,才得以逃脱。
但是整支部队损失惨重,兵马死伤无数,又被明军尾随追击,张献忠部过了很久才摆脱了明军,回到郧襄山区的谷城修整。然而,祸不单行,农民军的另一支重要军队——李自成部也在川北战败,损失惨重,这无疑增加了张献忠部的压力,因为明军不需要再去顾忌李自成部。
山区
正在张献忠焦头烂额之际,想到了一个屡试不爽好的办法——诈降。当时负责剿灭农民军的最高长官是“六省军务总理”熊文灿,他昏庸无能、贪财,无力用武力平定农民军,所以他一向希望通过“招抚”手段来平定农民起义,在取得了对张献忠的胜利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而这正中张献忠下怀,于是张献忠“***借招安名色”诈降熊文灿。
但是投降后的张献忠并没有闲着,而是想着如何东山再起。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主要干了三件事情。
首先,张献忠保持了自己部队的相对独立,并且从熊文灿那里索要了不少军饷。张献忠投降后,表面上对明朝官员们“跪拜有礼节”,但实际上却“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而且坚决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谷城。而且“投降”后张献忠就向熊文灿索要十万人的军饷,但是熊文灿哪里能够拿出这么多钱,但是又不得不给钱,于是熊文灿给了两万人六个月的军饷。而张献忠得到军饷后,依然不足,便在当地征粮,并且征收渡口税等,在合法的外衣下补充了军队的收入来源。
很简单,谷城这个地方紧挨武当山,来往香客密集,很适合刺探消息。此外,谷城处于大巴山的边缘,若张献忠起事不利,则可以迅速退入深山。恰好,起义军经常走安康到汉中、商洛山的这一段大山,路熟。
张献忠收抚谷城不是真心实意的当顺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朝为了对付起义军不惜调用京师禁旅以及精兵强将,以配合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略部署。
- 四正六隅十面网: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之地,四地巡抚以剿为主,防备为辅;陕西延绥、山西、山东、应天(南京)、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以防备为主,协助剿敌为辅。同时,为筹措军饷,杨嗣昌还向崇祯帝提出征加剿饷二百万两。后军费不足,杨嗣昌又提出再征练饷七百三十万两。
于是,当明军围堵之势渐成之时,各路起义军连败之下被赶入了河南围死。在湖北饱略一番的张献忠此时正欲北上为群雄解围,但是在偷袭南阳时却意外遭遇了克星左良玉。一番交战之下,张献忠因为马快才得以幸免,但是身负重创,急需调养。此外,接受招安后,他又担心朝廷对他下黑手。同时,罗汝才与其他起义军还未接受招抚,还在河南与湖广边境对抗明军,万一明军下黑手,张部可以就近得到接应。需要说明一点,张献忠在古城接受招抚,但是却没有驻扎在古城而是驻扎在谷城石花镇,这一住就是四年。
谷城与老河口隔汉江相望,地处川陕鄂豫四省交界处的大山边缘,是自古进出汉中、安康、四川的水陆交通要道。谷城境内除汉水外,有大小河流106条。从谷城到均县、房县、勋阳、襄阳均可凭借水利往来。同时,正是因为此地水运便利,从商人角度来看,在货物运输方面,水运运费比陆运运费低,所以此地的商业亦十分发达。
石花镇谷城县城五十里之遥,地处白河与溪河的交汇处。此外,石花镇又是进出武当的门户,香客往来颇多,商贾亦多自此入汉中、安康、四川。张献忠可以凭借人员杂乱将间谍混入其中,一边联络其他义军。当然,张献忠还考虑一点,那就是石花镇四面有城墙,万一明军偷袭,可以凭险据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献忠谈明朝王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献忠谈明朝王朝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