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有哪些

kodinid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那些事儿》有哪些不正确,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2. 《明朝那些事》里有哪些硬伤错误?
  3. 古代弹劾后果?
  4.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不幸的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明朝那些事儿》有哪些不正确,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作者写这本书还是比较尊重历史记载的,但因为明史是清人写的,清人为了抹黑明朝,抹黑起义军,对历史进行了大量的篡改!而作者以此写这本书就导致书中大量的观点不符合逻辑!尤其明末这块!比如作者对起义军的观点是杀光(他们是饿的没活路的农民而已)!,对关宁军吹捧是天下第一强军(就是野战从没打过胜仗),对宁锦防线吹捧至极!(中国版本的马奇若),对袁崇焕以及孙承宗也是推崇致极(皆误国)

《明朝那些事》里有哪些硬伤错误?

这个问题不少朋友答得不错,我说个大家没提到过的:《明朝那些事儿》说《西游记》在明朝是***,《水浒传》反而不是。

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事实上,《西游记》在明朝从来不是***。我们现在读的版本,底本一般就是明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这是现存最早的百回本。在世德堂本《西游记》问世前后,还出版了两部《西游记》同人作品,一部叫《西游记传》,一部叫《唐三***游释厄传》。之后还有明人叶昼托名李卓吾点评的《西游记》。

《西游记》不但在明代不是***,在大兴文字狱的我大清也不是。《西游真诠》《西游证道书》《西游原旨》,这是清人用道教理论阐释《西游记》的。

《水浒传》在明朝确实是***,但能禁的也实在有限。原来在崇祯民变期间,不少起义的农民还真把《水浒传》作为宣传教材,甚至不少人还取了梁山好汉的绰号。所以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朝廷确实推出了禁令,然而大家也都知道,两年后明朝就灭亡了。

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年明月在书中没给出史料依据,仅仅提了句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但《水浒传》中李逵还说要打进东京拥立宋江,不是更***裸吗?而且孙悟空这句话很像《史记》陈胜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没见《史记》被禁是吧!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轻松读历史,实则也不轻松。

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当年明月"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人物的心里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并且称其作品"不是***不是史书"。这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新。

硬伤?我可能清浅些,没领会出。

我看做官就做最纯最好的官,否则都没有好下场。

关于网上热传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与降清日期的商榷

近看关于吴三桂降清原因及降清日期有这样的一些言论:

“清初写圆圆曲的吴梅村在几年后,也成为了大清的臣子,任国子监,主要是给清庭编史。进入清庭档案局,发现1644年吴三桂借兵的事实,长达几年并没有有关吴三桂的军事战报和调令,也就是说吴三桂干什么都跟大清没有关系,第一封战报是1652年八月。此时的吴梅村才明白吴三桂在1644年并没投降,于是写杂感一首,只为君亲来故国,不为女子下雄关,借兵辽海哥舒翰。由于大清为了统制汉人实行了文字狱,此时的吴梅村以经不敢在直言太多,曾经写的圆圆曲,冲冠一怒为红颜早以传遍大江南北。吴三桂是有苦说不出,真正的吴三桂并不是为陈圆圆反水,跟本就没投降过李自成,这都是后人污蔑他的,为君父报仇,灭流寇以安天下,正是吴三桂打出的旗号,八旗北京也是同一口号,所以当年北京人民对八旗兵是夹道欢迎进的北京。吴三桂之所以后来降清是看到太子被杀,南明内乱党争各自为政出了几个皇帝,没有一个皇族能成大事,长期驻扎汉中的吴三桂看到大势以去,才在1652年接受清庭招降,顺治帝为拉拢吴三桂于1653年把妹妹建宁公主嫁给三桂之子吴应雄。当然吴三桂后来叛乱,清史自然不会把嫁公主的事记在顺治帝头上,写清史之人把这事推在了多尔滚头上,无知的清朝小编忘记了一个漏洞,多尔滚死时建宁公主才11岁,不可能结婚。仅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清史不可信,从顺治实录里可以看到吴三桂归顺的时间是1652年并非1644年,关宁铁骑驻扎汉中十年不动刀兵,你们相信满清会养这么一群闲人吗?”

此说也有破绽。

一、1644年,吴三桂与清军夹击李自成,以致李自成溃败,应是事实,否则难以解释此后吴三桂随之入关,之后一路南下,因此双方应有默契,不止于向清借兵;

二、1644年至1652年的8年间,驻扎汉中的吴三桂数万乃至其后更多数量的大军后勤如何保障?如曹操屯垦?无记载,且以多尔衮的才略,加上清甫入关,不可能容此悍将安居君侧,必为清庭准许作权宜之安排;

在地理位置上出现了错误,我看出的有2处,都跟徐霞客云南有关;第一处徐霞客进入云南的方式,经广西进入四川,然后到达云南。

云南跟广西是相邻的哦,不论怎么走都得先经云南才能到四川,除非他游了广西之后进入广东,走湖南贵州,再到四川。

第二处是徐霞客游了丽江,到了西双版纳,然后到了鸡足山;丽江在云南之北,西双版纳在云南最南,二者相距1200公里。

而鸡足山在大理,位于二者之间,搞不懂徐霞客为什么丽江游了不游大理,要路过先去西双版纳溜达,再返回来游大理鸡足山。

古代弹劾后果?

弹劾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官员掌握刑法,纠正百官与皇帝的错误和罪恶的行为。

唐朝也有一定的机构来实行弹劾制度,其中御史制度就是统治者为更好的让弹劾官员监察百官提出意见而制定的法律。在唐玄宗时期,御史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弹劾机构弹劾一个官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还要收集弹劾的依据和理由,虽然弹劾机构的地位在唐朝非常的高,能自由行使弹劾权利,但是弹劾并不是只靠弹劾官员无凭无据的去弹劾,而是需要有证据,并且上报给皇帝,所以就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一定的程序。

提出弹劾以后,不管是当着皇帝的面进行弹劾,还是上书弹劾,都要拟一份书面的奏状,呈给皇帝,方便皇帝查阅。然后就是进状,一般都御史上交奏状不需要经过于是大夫,可直接交到皇帝手中。交给皇帝之后,就等待皇帝的裁决,一般皇帝裁决有三中可能,一是皇帝认为弹劾内容和依据很充分,直接下达出发被弹劾之人的刑罚

御史这类人真的很难用一个词去形容他。说他为国吧,确实有啥事都能够呈报皇帝确实不错,但为己吧,有些可能与他有矛盾的人犯些小错误都能去皇帝那里弹劾。

到了明清的时候,御史基本上已经沦为权臣或者宗室的狗腿。对宋之前的御史这方面确实没有太多研究,但可以知道的是正式的弹劾,不论是宰相还是王爷,就算是皇帝本人,御史都可以扮铁面无私的弹劾一下,一是为了博名,二可能真的是宰相有什么做法不对,很多皇帝都喜欢御史能够大公无私,但确实长久下来,御史这个[_a***_]都已经变味了,从为国开始到最后就是为了自己

我国古代的弹劾制度严格意义上来讲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期。第一时期是秦汉时期,属于初创,第二时期是唐宋时期,属于发展;而第三时期是明清时期,属于完成。

所以,“弹劾”这把刀在中国的历史上,磨了上千年,而在这上千年之中,这把刀却并不是完全专属皇帝一人的。

以明朝为例,弹劾这把刀分崩离析的则是明朝后期的党争,权臣们互相争夺势力,弹劾这把刀成为了他们的主要武器,久而久之,弹劾的这把刀崩了。

不久之后,明朝亡了,清朝建立,弹劾的这把刀又再次出世,而且比以往更加锋利。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不幸的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解缙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参与了太子之争。

明成祖朱棣嫌长子朱高炽残疾,无天子威仪,便想立次子朱高煦。解缙劝说成祖:皇长子仁爱孝顺,会受到百姓拥戴。于是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次后朱高煦视解缙为眼中钉,肉中刺。后来太子因办事不能让成祖满意,对次子日益恩宠,解缙又劝谏成祖,让其不要过于宠爱汉王而冷却太子。成祖大怒,认为他挑拨离间,逐将解缙投入大牢。

汉王朱高煦怕成祖重新启用解缙,令人灌醉解缙,埋入雪堆,一代大才,明翰林学士,《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冻死了。

解缙没有同朝第一大臣广孝的大智若愚,他的死在于性格过于张扬,得罪人太多,没能看出朱棣“恣行诛戮”的本性,而一旦失宠,就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危险,真是可惜了这么个人才。

解缙在洪武二十年考中解元,后又做翰林学士,深得朱元璋所信任,曾上书《万言书》,朱元璋称其才能。

但解缙好直言,得罪御史袁泰,朱元璋认为他有失涵养,需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群臣攻击的对象,所以令其回家,十年后再用。

建文年间被召回,任内阁首辅

永乐年间深得朱棣信任,但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他并没有认清楚自己的身份,上书直言,被朱棣认为是在离间骨肉,所以对他很有意见。

之后因朱高熙的陷害,使得朱棣以“无人臣礼”下诏其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

导致解缙如此悲惨的原因一大部分是因为他才高而自负,得罪朱棣,并触碰到了皇位继承这一大忌,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明朝历史的错误印象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弹劾 解缙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