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教授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教授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
个人觉得要评价就首先弄清楚这本书的定位。作者在前言中定位的比较明确了“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个人觉得应该算是历史小说吧。真要定位的话,应该是《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明朝那些事》之于《明史》吧。那么评价的话就是相当于罗贯中站在蜀汉角度看三国,而当年明月就是站在明朝的角度看明朝而已。既然视角已定那么对待某些方面的客观性就清楚了。
《明朝那些事》讲述的是历史啊,所以当然与真实历史相同。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登基,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古又称金陵),设南京为京都。1398年,朱元璋逝世,将皇位交给了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一登基就着手削藩,逼反了自己的就藩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1402年,在经历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后,朱棣击败了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年号“永乐”,定都南京,之后又改北平为北京、顺天府,设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直到明朝灭亡,大明首都就一直在北京。
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的评价?
明朝的灭亡和王阳明脱不开干系,某种层面而言,王阳明的心学害死了大明王朝。
《明朝那些事儿》中将王阳明的心学捧到了相当高的位置,甚至认为王阳明已经超越了朱熹,这显然是对王阳明以及心学的误解。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理论之一是“知行合一”,由于形式上与“理论联系实际”很相像,导致包括当年明月在内的很多人将二者画上等号,这是相当荒谬的。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飞的我可以射,走者我可以网,游的我可以钓。但是龙,我不知该怎么办啊!学识渊深莫测,志趣高妙难知;如蛇般屈伸,如龙般变化,龙乘风云,可上九天!〗
对于王守仁先生,我别无他法,只能用这段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来描述他,这是他应得的称颂。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读吗?
值得看。
《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如何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中对魏忠贤的评价?
我认为把九千岁一黑到底欠妥。万历以后,东林党人的势力已经无法控制,皇帝也需要一个狠人去掣肘文官集团肆意妄为,至隆庆,天启,崇祯,皇帝和太监已经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太监离开皇帝难以立足,所以他们对主子的忠心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另一方面,皇帝也只能信任太监,毕竟每天朝夕相处。况且锦衣卫东厂这些特务机构只会忠于宦官,宦官忠于皇帝,这样才能牢牢对整个朝野加以控制。如果不是魏忠贤,恐怕整个大明江山社稷要给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夺了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教授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教授评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