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史之乱中的燕国存在了几年?
8年
燕国(756年-763年)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建立的割据政权。分为前燕和后燕两个时期。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5年),安禄山以四镇节度使身份公开反叛唐王朝。公元756年正月一日,称帝建国,国号大燕,历史上又称伪燕,称雄武皇帝,并改天宝十五年为圣武元年,定都洛阳,以范阳为陪都。
由于安禄山準备充分,且手握重兵集团,所以燕军一开始打得十分顺利,唐军迅速溃败,燕军如入无人之境。当年就拿下了长安、洛阳。大燕国疆域极盛时控制整个北方,玄宗逃亡四川。
但是燕国内部矛盾重重。内部的争权夺利,极大削弱了燕军的战斗力,这为唐军的大规模反攻创造了条件。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军收复两京。到了唐代宗初年,叛乱基本平定。
存在7年零两个月,燕国(756年-763年)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建立的割据***。分为前燕和后燕两个时期。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一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由于安禄山准备充分,且手握重兵,所以燕军进军十分顺利,犹入无人之境。 迅速就拿下了长安、洛阳。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庆绪联合中书侍郎严庄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十月,战争形势不利,安庆绪退出洛阳,逃亡邺城。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进兵解除邺城之围,杀死安庆绪,称大燕皇帝位,建都范阳(北京市),改元顺天。上元二年(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即位为帝,年号显圣,诛杀皇后和太子史朝清。宝应元年(762年),唐回联军攻破洛阳,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市),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唐朝没有恢复强盛?
结合大家的观点略谈一下,个人观点勿喷。唐朝的衰落看似起于唐玄宗时期,1:政治制度的改变,集体宰相制变为1-2人,君权缺乏制约,决策专断。在皇帝不强时容易形成专权的权臣。三省制约变成中书一言堂。皇帝的继承制度混乱,质量难以保证,养于深宫大院,对民情、政治缺乏深度了解。 2人才机制的失灵,内治乏人,科举制在太宗、玄宗时用的最好,人才济济。革除积弊在于改革,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家不在少数,管仲、李里、商鞅、张居正等。治乱世需用大才、猛药。中晚唐多武将,少治世能臣。君臣猜忌,引入宦官。如此政治不修明,宦官乱政、朋党党争、权臣乱政、不调合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后宫干政。 3地方治理,军政一把抓,极易形成地方割据,最后尾大不掉。见周、汉朝故事。军权乱给,内有阉党乱政,外有军阀割据。
总结法治比人治好。吐槽一下打字真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