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嘉峪关的历史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嘉峪关的历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嘉峪关是什么时候建的?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 嘉峪关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群、黑山石刻、木兰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
“嘉峪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何历史典故?
上面几个答者回答的都没问题,我再补充一些。
明初,冯胜当时选址建关在目前的位置,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是建关位置位于河西走廊最窄处,从南边讨赖河到北面黑山跨度为十五公里,嘉峪关建关位置在十五公里的最中间,南北各约7.5公里。
二是建关选址处有一处水源,名为九眼泉。可以保障关内官兵、百姓生活。
三是选址地势较高,选在一处名为“嘉峪塬”的小山包上。
总体来说,嘉峪关选址在一个有水、有势的山谷中,正如“嘉峪”二字,美丽的山谷,因此得名。
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关”,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又因明代在此地戍边城池建立在马鬃山余脉黑山的嘉峪塬上,故儿取名嘉峪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嘉峪关的历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嘉峪关的历史意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